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861法学基础综合之《宪法》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与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之为“原始积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2. 资本的本质
【答案】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质,是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 扬弃
【答案】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4.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案】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1)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2)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二、简答题
5. 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
【答案】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是质量互变规律中的量变过程。
(1)哲学中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经济制度而采取的革新举措。
(3)经济体制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经济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6.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1)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其主要原因在于: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无产阶级事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7.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是因为: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3)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8.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答案】(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具有重要意义: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卞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9.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