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617法学基础(法理学、宪法学)之《宪法》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力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造者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案】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冉生产。

(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它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工)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工)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2)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

(3)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

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上述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3. 简要说明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一,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第_,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第三,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③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⑤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表现在:

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促进丁思维方式的变革。

(2)社会发展的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

①这些动力中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是基础,其他动力只有在解决和推动基本矛盾运动中实现动力作用。

②这些动力中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也要依靠其他动力。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4. 错误的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判断理由主要有: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反映。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5. 阐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1)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③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④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力一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