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2. 流言

【答案】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

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3. 亲身传播

【答案】亲身传播是指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人体自身为媒介的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亲身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言语传播,如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等; ②文字传播,如私人信件、电报、传真、E-mail 、手机短信等; ③体态语言传播,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 ④信号传播,如革命时期地下工作者的窗外悬挂物、海上航行时的信号旗等。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是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亲身传播的不足之处在于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4. 符号

【答案】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传播学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包括: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 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 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5. 新闻框架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新闻框架”(newsframe )的学术概念。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

6. 焦点组方法

【答案】焦点组方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以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成为受众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它更接近于一种“自然的”,与媒介使用和媒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和观点的产生过程。通过群体内部的动力作用,调查者能够引起、刺激和进一步精确化、细化对受众的理解和认知。

二、简答题

7. 辨析: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结果,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答案】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理由如下:

(1)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双重含义:

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2)制约和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传播主体。传播主体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度。

在现实生活中,可信度与权威度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有权威的人自然值得信任,值得信任的人往往具有权威。对传播者而言,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度无疑会提高传播效果。

②传播技巧。传播是一项技巧性很高的活动,不同的传播方式往往会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所以,要提高传播效果,就要掌握必要的传播技巧。

耶鲁学派将传播的说服艺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a. 正反之选。要说服受众接受一种观点,是把这种观点的优劣都讲出来好,还是只讲优势好,是使用“一面之词”还是“两面之词”,传播媒介必须做出合理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一味地否

定或简单地肯定,都很难说服受众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但在某些情况下,只讲“一面之词”要比兼谈“两面之词”更有效。

b. 先后之选。提出观点的先后顺序,即把传播者的观点放在开头说还是放在最后说,对传播效果也有影响。放在前面的内容最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而放在后面的内容则更容易被受众记住。

c. 明暗之选。结论是由传播者明确给出还是由受众自己得出,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时,鲜明的态度有利于受众接受传播者的结论; 有时,暗示的方式更有利于受众接受传播者的结论。

③传播对象。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如下:

a. 听从性。有人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人不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前者是听从性较高的人,后者是听从性较低的人。对大众传播者而言,面对听从性高的受众自然容易实现传播效果,反之则比较困难。

b. 恐惧诉求。在传播信息中夹入一些恐怖的、威胁性的信息,使受众产生畏惧心理,往往可以促使传播效果的实现,这就是所谓的“恐惧诉求”。

c. 免疫论。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可以通过给受众介绍少量反面信息的方式,而使他们增强对反面信息的抵抗力。有效地利用这种方式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确信受众的确不可避免要接触到反面信息; 事先给予受众的反面信息应是少量的。

总之,“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结果”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仅仅将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作为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8. 简述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

【答案】(1)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制作问卷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在以一般社会成员为对象的调查中,应留意以下九个方面:

①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②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

③避免使用暖昧、多义的词语。

④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

⑤避免主观诱导式提问。

③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

⑦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询问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

⑧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前项提问可能会对后项提问的回答产生特定影响)。

⑨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2)问卷中的问项,依回答力一式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

①闭合式问项是指问卷中规定几种答案,请答卷者从中作出选择回答的问题。

②开放式问项是指请答卷者自由回答的问题。

在一份问卷中,两者并用的情况也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