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899专业基础知识考试[专业硕士]之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操作化

【答案】操作化就是要把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属性,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为在社会研究中实际地测量抽象概念提供了关键的手段。操作化过程主要包括澄清与界定概念和发展测量指标两个方面的工作。

2. 效度

【答案】测量的效度又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属性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当一项测量所测的正是它所希望测量的事物时,说明这一测量具有效度,或者说它是一项有效的测量; 反之,则称为无效的测量或者测量小具有效度。测量的效度具有表面效度、准则效度和构造效度三种不同的类型。

3. 调查研究

【答案】调查研究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

(1)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 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

(2)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3)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出推论总体的结论。

4. 定类测量

【答案】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由于定类测量实质上是一种

分类体系,因而必须注意所分的类别既要具有穷尽性,又要具有互斥性,即所分的类别既要相互排斥,互不交叉重叠,又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包罗无遗。

5. 信度

【答案】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即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信度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折半信度三种基本类型。

6. 解释性研究

【答案】解释性社会研究是指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

,是解释原因,是说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

明关系,因而它的理论色彩往往更浓。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深入实地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内容上特别注重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7. 小概率原理

【答案】小概率原理,即“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观察中不可能出现”的原理,它是假设检验所依据的理论。如果现实的情况恰恰是在一次观察中小概率事件出现了,就应该怀疑和否定该事件的概率未必很小,即认为该事件本身不是一种小概率事件,而是一种大概率事件。这正是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8.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或公开的观察者的角色是指研究者的身份对十所研究的群【答案】“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体来说是公开的,同时,研究者又被这一群体所接受,允许他参与他们的成员关系和群体活动,使研究者能够进行观察和研究。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的角色所具有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研究者能够相当公开地进行观察和询问他所关心的问题,受到的限制较少。其主要缺点是由于被观察的人们十分现实地感觉到他们正在被观察,所以,他们的行为、活动往往受到影响,表现出不正常的情况。

二、论述题

9. 如何理解社会研究中的“解释”和“阐释”?

【答案】(1)解释,又称让释,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技术。它被描述作为诊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就是解答困惑、释疑。自然科学对(2)研究的目的是对研究对象作出解释。所谓“解释”

现象的解释方式通常是客观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导致现象运动或变化的影响因素,说明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联系。

(3)对于社会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外部观察来客观分析与解释事物之

间的关系,第二种是通过对行为者或历史事件的主观意义的理解来揭示事物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前者称为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后者称为人文学科的主观理解。

(4)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动机、感情等内在因素。韦伯根据社会现象的这一特点提出了投入理解的方法,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

(5)人的特殊性会使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会增加观察和测量的难度,但这并不影响社会研究的程序。也就是说,在对客观变量进行因果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引入主观变量,以便做出更确切的说明,而这些主观变量的提出和观测要依靠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主观理解。

(6)社会研究的解释方式并不与自然科学的程序完全一样,尤其是在定性研究方面,其“解释”的方式相当凌乱,且缺乏逻辑统一性。只是在统计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才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解释方式。

(7)解释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解释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变化。解释性研究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它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并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建立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②详析两变量间的关系:

③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8)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对现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释和科学预测,所以在理论检验研究或专题研究中多选择解释性研究的设计但一项研究也可同时包含多种目的,它可能是首先探索某一现象然后进行描述,最后作出解释。

10.试举例论述理论建构的过程。

【答案】理论建构的过程主要包括:

(1)从观察到概括

理论建构起始于对经验现象的观察。这种观察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大规模的资料,通过描述统计,概括出样本的特征和规律,并以此推断总体结构和特征。这就是定量观察的一个例子。如对城市夫妻生育意愿调查这一研究中,研究者需先通过调查资料的搜集进而进行概括,初步得出结论,对观察结果的概括通常是以“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其生育意愿不同; 文化程度高的人,希望生育孩子的数量少”这样的形式来表述。

(2)从概括到理论

从实际研究来看,理论建构的第一阶段目标(从观察到概括)相对比较容易达到。然而,要真正建构起某种社会理论,还必须完成从经验概括到理论解释的第二次飞跃。应该说,这是较之于第一阶段归纳工作更为困难但意义更大的一步。同样是对城市夫妻生育意愿调查,初步概括出来的结论尚不能作为理论,缺乏实证性和可检验性,需要研究者进一步从经验概括上升为具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