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36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习策略

【答案】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即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程序和技巧。主要类型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 先行组织者

【答案】先行组织者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 教育技术管理

【答案】教育技术管理是指教育技术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调度所有资源和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其主体是教育技术系统各级管理者,包括各级领导、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客体是管理活动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4. 学习风格

【答案】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包括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等; 学习风格的情感成分; 学习风格的意动成分; 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倾向成分和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倾向成分; 其中,前三部分构成了学习风格的心理性层面,后两种则构成了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层面和社会性层面。

5. 信息推送技术

【答案】所谓“推送((Push )”,就是用户在初次使用时设定自己所需的信息频道,此后定制信息将通过Web 自动传输给用户,用户不必每次提出请求。此过程相对以往通过“拉取(Pull )”方式来获取信息具有很多优点。通过信息推送技术,我们能够在因特网的信息海洋中自动获取优质实用的教育信息。

6.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答案】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7.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8. 微格教学

【答案】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二、简答题

9. 教育技术运用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教育技术运用是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开发的产品走向教育教学领域、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环节,又为教育技术应用的管理和评价提供实践依据的标准。一般来说,教育技术的运用范畴就是教育运用所包含的内容。

(1)教育技术运用的内容

教育技术运用的内容不仅包括媒体的运用,还有以下几个部分:

①学习资源和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利用

在学习资源的一切要素中教学媒体和新技术是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学习资源的利用主要指教学媒体和新技术在教学和管理领域的运用。

②革新推广

对于教育技术的运用而言,革新推广这个子范畴的重要性在于:促进革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尝试、采纳和运用新的教育技成果。在革新推广过程中通常要考虑四个因素:革新的特点、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

③实施和制度化

实施是在实际的环境中使用革新成果,目的是要确保组织机构中的个人对革新成果的合理使用。制度化是在一个组织机构中对教学革新成果的持续使用,目的是将革新成果整合到组织机构

的运作机制和日常的工作中。

④政策和法规

政策和法规是影响和规范教育技术推广和使用的强制性规则和行为。政策和法规通常受道德和经济问题的限制,它们对实践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

(2)教育技术运用内容之间的关系

对于教育技术运用的理论和基本要素,莫达伦总结出这一过程至少包含三个阶段:使用、纳入和制度化。使用阶段是最低端,运用意味着自发的对学习资源或者技术革新成果的一次性使用; 当学习资源或者技术被嵌入到更大的教学包或教学系统后,或者永久性的运用到课程中时,就进入到纳入阶段; 把教学革新嵌入一个组织的结构或文化中,就进入到制度化阶段。教育技术运用各子范畴之间的关系是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点—线—面的逐步深入,将技术运用从自发的转为永久性的,从一次性的转为在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并最终纳入到组织结构中,形成技术使用的制度化。

10.什么是信息素养,它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是指按照课题和目的应用适当的信息手段的能力,主要包括积极独立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和创造必要的信息,按照对方的具体情况发送和传递的能力。

(2)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包括对信息手段特性的理解,对为了评价和改善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评性地处理信息,在接收信息之前,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训练的,而是应该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的。

(3)参与信息社会态度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是指对社会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作用的理解,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对信息的责任,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共事的精神。

11.简述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答案】(1)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①电化教育名称的产生

a. 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是1919年开始有人开始运用幻灯进行教学。陈友松和戴公亮建议从视听教育手段中选取效果较好、需要用电的四种媒体,即幻灯、电影、播音、电视归为一类,并将采取这类媒体进行的教育活动称为电化教育;

b. 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始于1936年,当时的教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并推广沿用至今。当时的电化教育专门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