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808经济学基础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答案】(1)从交易方程式Py=MV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实际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经验研究中,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比较直观的、容易得到的(即等于名义国民收入除以平均货币存量),所以往往被用于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以及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2)古典学派的传统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同看法

,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

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一些“如公众的支付习惯,使用信用范围的大小,交通和通讯的方便与否等”制度上的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因而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不会迅速变化。

②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学说的重新表述》一文,提出了如下货币需求函数:

从弗里德曼所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关系不难看出,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不过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变形。与传统货币数量论不同的是,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是数值不变的常数,而是决定‘已的其他几个数目有限的变量的稳定函数。即传统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有明显的不同:货币流通速度在传统货币数量论中被视为一个常数,而在现代货币数量论中被视为一个稳定的函数。

(3)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周期变动的不同解释

从各国的统计数据中大致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往往是顺周期变动的,这一现象和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货币需求和利率是成反向变动的,而利率的变动往往又是顺周期的,也就是说利率在经济繁荣时上升,衰退时下降,受此影响,货币需求在繁荣时期会趋于下降,在衰退时期会趋于上升。而根据交易方程式,货币需求又是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向关系的,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会表现出顺周期变动的特征。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也能够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波动提供合理的解释。他认为:由于货币的需求是由恒久性收入决定的,而在繁荣时期,恒久性收入的增长相对慢于现期收入的增长,因而货币需求的增长相对慢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也就上升或加快上升; 在衰退时期,恒久性收入的下降慢于现期收入的下降,因而货币需求的下降也相对快于国民收入的下降,货币

流通速度就下降或增长放慢。这样,货币流通速度就表现出顺周期的特征。

由以上分析可知,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顺周期变动的。但是从长期资科来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观点受到一定的挑战。实际情况表明,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量是缺乏依据的,将它视为一个常数更加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或剧烈波动的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会有较大的波动。由此看来,像费雪那样将货币流通速度看成是一个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并据以估计货币需求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必须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用人们的货币需求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而不是用货币流通速度来解释货币需求。

2. 在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两种不同意见?

【答案】在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存在两种不同意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张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但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反对干预经济,主张经济自由。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人企业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稳定经济,并且认为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他们的观点,通过实施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从而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2)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还能带来一些坏处。

3. 影响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有哪些?

【答案】总供给曲线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田素有:

(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如果人们更偏好闲暇,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2)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人力资本或物质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技术变动引起的移动。技术知识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可得到的技术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5)预期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 引起IS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假定在一个三部门经济中,t 表示政府税收,g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则均衡的国民收入等于:

解得:。

根据三部门经济的IS 曲线代数表达式可知,引起IS 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资需求的变动、储蓄函数的变动、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变动以及税收的变动。

(1)投资需求i 的变动。如果投资需求i 增加,IS 曲线将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移动的距离等于投资乘数乘以投资变动量。

(2)储蓄函数的变动。当储蓄意愿增加时,意味着自发消费。减少了,IS 曲线向左平移,反之,则向右平移。移动距离等于乘数乘以储蓄变化量。

(3)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增加政府购买支出g ,会使IS 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移动距离等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乘以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

(4)税收的变动。增加税收意味着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会减少,那么IS 曲线向左平移; 反之,则向右平移。移动距离等于税收乘数乘以税收变化量。

5. 为什么说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看待同一宏观经济现象的两种不同方式?

【答案】(1)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描述相似的关系并且可以用于分析相同的现象。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表示的是价格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两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周期性失),即:

而总供给曲线可以写成:

进一步可写成:

两边减去上一年的物价水平P -1,得到:,

有:

再结合奥肯定律,就可将总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联系起来。

(2)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反映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也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总供给曲线提供了产出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这可以通过变换得出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结合奥肯定律,又可以得出产出和失业的关系,然后就可以得到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

例如,沿着总供给曲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产出水平增加。根据奥肯定律,产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