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811中外美学史论之美学原理新编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优美和崇高的实质。

【答案】(1)从实质上来说,优美和崇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2)这种人生境界各方面都是和谐的、统一的,那就是优美; 如各方面都是对立的、冲突的,那就是崇高。

(3)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社会学角度说,优美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与生活于其中自然、社会的私谐统一; 崇高意味着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发展为对立和冲突。

(4)优美和崇高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人生实践角度上来说,优美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崇高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与冲突。

(5)如果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互不协调。

2. 简述美育的特点。

【答案】(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

(3)使人小得小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

(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3. 简述美感的差异性和普遍性辩证统一关系的表现。

【答案】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表现于美感的时代性之中,没有差异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差异性与普遍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美感也有共同性

①在不同时代的人们中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共同的美感。

②因为人类生产实践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艺实践、审美观念和理想等,不是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处于承传更新的过程之中,新时代是对旧时代的扬弃,在新时代中包含着旧时代合理的东西。

(2)美感的民族差异性也包含着美感的共同性

①同一民族内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都能够产生美感的共同性。

②历史发展从来就不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孤立进行的,随着生产领域的扩大,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各民族人民并不满足于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不断地与邻近民族、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民族和国家的频繁交往,使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融合、相互吸收成为可能。

③长期的文化交往使各民族文化和心理中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被本民族人民所消化、理解,并不断积淀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中,这就为不同民族间产生共同的美感提供了思想和心理基础。

(3)美感在阶级的差异性中更是包含了它的普遍性:从一个阶级内部来说有普遍性,在不同阶级之间亦有共同性。

4. 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答案】(1)“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2)“直觉性”

即审美直觉。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3)“创造性”

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4)“超越性”

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山和解放。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丁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遂的神圣感。

(5)“愉悦性”

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5. 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都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作品的基本内容,其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的基本特征有:

(1)悲剧必须有悲惨的结局,不能以大团圆收场。悲剧主人公必须最终遭到毁灭。毁灭不等于死亡。

(2)悲剧主人公在根本上必须是无辜的受害者。如《李尔王》中的小女儿,在胜利前夕死去,这属于典型的根本上无辜的受害者。

(3)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崇高的英雄人物。悲剧人物往往是对人生执著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非凡的生存意志。

(4)悲剧感是一种以痛感形式出现的快感。

(5)悲剧来源于人的有限性和盲目的命运。

(6)悲剧体现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朱光潜认为,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性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

中国的悲剧文化远不如西方悲剧文化体系发达,尼采晚期对于悲剧的观点就是“悲剧是对人生最大的肯定”。

总之,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鲁迅先生就曾对悲剧有过这样的点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6. 简述沉郁的审美特征。

【答案】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再一个是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这种哀怨郁愤的意象和风格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传统。他对于人的有限性和认识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有深刻的体验。这说明沉郁的美感需要有一种审美的“穿透力”和“洞察力”。简述飘逸的审美特点。:飘逸即道家的“游”,是精神的自由超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与天和”的美感。表现为:

(1)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阔大”是超越时空,无所不包的大;

(2)意气风发的美感,庄子的“游”,不受任何束缚,放达不羁的美感;

(3)清新自然的美感,庄子所说的“物化”境界,天真朴素的美感。

7.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何在? 举例说明艺术作品的甲美价值如何在艺术接受活动中得以实现传描。

【答案】(1)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①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第一价值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自律性价值。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其区别性标志,就是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可识别性特征。一件艺术作品区别于另一件,其区分标志就是审美价值。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作品都凭借其审美的能量和引力占据着应得的位置。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竞赛规章,艺术运行的规律并没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