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拟在Chomsky最简方案框架的相关理论和假设下对现代汉语“给”字的语类归属做尝试性分析,并探讨湖北襄樊方言中两类特殊给字结构的推导生成过程。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给”字为功能语类,在推导过程中准许域外论元出现;(2)对于襄樊方言给字结构完整性起必要作用的体态标记词“了”、“着”为轻动词 (light verb), 带有不可诠释的 (uninterpretable) 强[-V]特征,Ф特征和EPP特征;(3)具有受事者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的有定和特指特点与其为移位宾语的地位有关,移位由轻动词的EPP特征所驱使。除此之外,本文的另一研究内容是襄樊方言中特殊给字结构的推导生成过程。襄樊方言的特殊给字结构可分为以下两类:给1结构:NP施事 + 给 + NP受事 + VP;给2结构:NP受事 + 给 + NP施事 + VP。“给1”作为行动受事的引导词,表示处置的意义,与普通话中的“把”字类似;“给2”作为行动施事的引导词,表示被动的意义,与普通话中的“被”字类似。然而,两种结构有着各自的特点,例如,这些给字句的动词后必须接一个表完成的“了”或者表进行的“着”。两个结构的推导生成过程在文中分别有图示加以解释说明。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现代汉语“给”字语类归属的研究和襄樊方言特殊给字结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其对于以后的方言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并且对于扩大最简方案理论的适用范围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