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
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2. 《三经新义》
,王雾、吕惠卿撰《毛诗义》【答案】《三经新义》是经学教材,为宋代王安石撰《周官新义》
《尚书义》之合称,是熙宁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王安石在《周官新义序》中说明,它训释《周
,意在“立政造事”礼》。熙宁八年即1075年颁于学校,成为法定教材,并用以取士,统一经义,以“一道德”。《四库全书总目》说:“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
,今本《周官新义》礼新义》即《周官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载其名”
,共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 辑自《永乐大典》
3.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的一些地方开办了一批学习“西文”和学习“西艺”的新式学堂。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又增添了法文馆、俄文馆、东文馆和德文馆,又在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讲习天文、算学。自增设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学生仍从满族贵族中挑选,但条件有所提高。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办,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①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目,此外,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②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此外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 ③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
控制,学校的经费、校长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
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 不愤不启
【答案】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啡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J 喷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J 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5. 万木草堂
【答案】万木草堂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创设的一座新式学堂,是他讲学的场所。康有为采取个别谈话甄别的办法,招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有志于维新的青年入学。办学宗旨是培养兼通中西学说,德智体多方面发展的人才。著有《长兴学记》以为学规。康有为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开设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和文字之学四种课程。学生除听讲外,主要靠总结读书、写笔记、记功课薄,每半月旱交一次。康有为对功课薄反映的问题或做批示、或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康有为自仟总教授,另从学生中选出若干名高材生作为学长,带领学生读书。还要求学生练习演说、做体操和假期“游历”
万木草堂是一所由旧式书院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前后历时7年,期间他完成了-系列重要著作包括《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同时他还继续撰写《大同书》。这些著作也成为万木草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维新运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变法维新骨干,如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人,他们都成为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逃亡日本,万木草堂于1898年9月被清政府查封停办。
6. 设科射策
【答案】由于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正“科”即是
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获得相应的官职后,仍可以参加下届考试,以获得更高的等级和官品。太学以此鼓励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经”。
7. 鸿都门学
,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答案】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
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关系。由于汉末宦官集团政治势力的膨胀,太学生站在官僚集团一边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宦官集团便投汉灵帝所好,怂恿灵帝办鸿都门学,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大多在政治和爱好上与汉灵帝相投合。学校专以尺犊、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因此,它受到官僚集团的猛烈抨击。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但鸿都门学本身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旱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8. 《教育独立议》
【答案】《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事业须超然于各派政党、各派教会之外。为实行超然教育,他提出下列办法:①“分
,凡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 ②“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
,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
,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教育部“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
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③大学不设神学科。“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
,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这些观点成为1927年一度试行“大学区”制的思想依据,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反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二、简答题
9.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答案】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