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心智技能是怎样分阶段形成的? 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心智技能形成阶段
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活动是通过内化而实现的,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这三个阶段。
①原型定向阶段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此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它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②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动作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动作本身是通过一定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对象在动作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以外显的形式来实现的。主体在原型操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依据原有的定向映象作出相应的动作,而且同时可以使作出的动作在头脑中得以反映,从而在感性上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这种完备的感性的动觉映象是心智技能开始形成及内化的基础。因而原型操作在心智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③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性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2)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原型定向阶段
a. 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学生对于活动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映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b. 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c.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师生共同总结各步动作及其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合乎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d. 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e. 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
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②原型操作阶段
a. 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作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察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b. 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心智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其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采用变式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c. 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强调原型操作阶段应以展开的方式出现,并不是说最终不要简缩。当学生连续多次能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时,应及时转向内化阶段,以免活动方式总停留在展开水平,阻碍心智活动的速度。
d. 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因为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是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必须以外部言语为基础。在原型操作阶段,外部言语作为心智动作的标志及执行工具,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原型内化阶段
为了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自动化,教学中必须注意:
a. 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而后逐步转向内部言语。在采用外部言语的场合,还应注意从出声的外部言语转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顺序不能颠倒。
b. 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度逐渐缩减,其中包括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与合并有关的动作。
c. 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d. 在山出声到不出声、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2. 综合分析社会规范背离的形成原因。
【答案】社会规范背离是个体社会学习中的异常行为,成因极为复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受社会环境、家庭与学佼教育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与个体本身的思想基础与心理特点有关,因而是外在因素与内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
(1)社会规范背离的外部动因
社会规范背离的外部动因,来自于由家庭、社会与学校一方所构成的微社会环境中的消极的客观因素。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家庭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以经济为基础的亲情关系,家庭对个体道德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最早、最深远、最持久的。家长的言行对孩了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孩子的品德与个性影响很大。
②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特殊的发展阶段往往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对人的道德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期,容易受不良影响而产生社会规范的背离行为。
③学校教育中的失误:学校未能真正将德育放在首位,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社会规范背离的内部动因
个体的微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通过个体内部的主观因素而起作用的。这种内部动因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有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概括为下列几方面:
①受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驱动,产生种种不合理的需求。
②受错误的道德观念与道德逻辑的支配。
③道德意志薄弱,抗诱惑能力差。
④情绪不稳定,情感冲动,感情扭曲。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半成熟与半独立时期,可塑性大,可变性也大。
3.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答案】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其“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而且,“心、脑、手”这三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