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在生产资本中,劳动力的价值与原材料的价值具有相同的周转方式,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区别。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商品的价值(如原材料价值)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在这一点上与原材料价值类似。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如原材料)被消费或使用,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小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2.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通货膨胀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因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它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流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是自发变化,而且难以预测的。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纸币流通在技术上具有货币供给的无限可能性,而且通过国家权力强制货币流通,从而弱化甚至破坏货币流通的自发调节机制; 另一方面,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进入流通的纸币不能够通过贮藏方式退出流通,这就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无限性和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必然是,过多投入流通的纸币只有采取降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样,货币贬值就不可避免了,由此产生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可以通过黄金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进行调节,过多的金属铸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而贮藏起来,所以金属货币不会超过流通中的需要,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在金本位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这句话是正确的。

二、简答题

3. 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要求。

【答案】(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的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人口规模、就业面、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品价格等因素。人口规模、就业面和职工收入增长速度等因素通过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消费品价格则影响一定消费支出的实际消费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角度来看: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还直接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真正成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可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消费水平也将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

消费的增长有两方面表现:

一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价值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城乡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实物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每人每年基本消费品的数量、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等等。二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其衡量指标有:吃穿住用等各类消费的比重,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的比重,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的比重,等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将必然会使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和精神消费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而且小康社会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在总消费重的比重将会增大,而生存性消费比重减少,这样会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使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协调。 一般说来,消费作为生产的目标和动力,一定程度的适当超前消费,对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对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带动作用,刺激消费也就是刺激生产。我国前一个时期出现的消费需求疲软,使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刺激而处于停滞状态,从反面说明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但是,消费毕竟要受制于生产,消费的过于超前,以及由此带动的消费需求膨胀又会牵动经济增长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在生产处于低水平的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结构的调整要受资金、技术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跟上过于超前的消费突变性进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刺激消费带动生产的过

程。它一方面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伴随着人们对高档次物质消费品和精神消费品的需求的扩大,而需求的扩大将拉动生产这些产品部门的生产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应该协调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使消费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这样,在科学消费观指导下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就会相互促进,从而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将更加协调。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①一方面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要控制人口增长,而且要提倡艰苦奋斗。

向小康消费阶段过渡的进程不仅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的制约。由这两个制约条件和小康目标的要求决定,在现阶段我国不仅要继续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还要提倡艰苦奋斗,不能盲日仿效高收入国家的高额消费,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资金,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

②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遏制消费的大起大落。

消费需求由膨胀跌入疲软的波动是生产与消费平衡的规律强制起作用的结果,由此出现的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伴有社会产品的浪费和生产力的破坏。由消费需求的膨胀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阻力,消费需求膨胀以后出现的消费需求疲软又使生产得不到刺激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此,遏制消费大起大落的波动,促使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是推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方面。消费过度超前不仅会影响积累的增长,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超前消费最终也将因为缺乏足够消费品的供给而不能持久。同时,脱离生产发展的可能,竞相追求超前消费,会影响社会风气,滋长奢靡之风,小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不仅要经济增长更要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日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环境、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也有助于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4. 为什么说“两权分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答案】(1)“两权分离”的含义

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就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对在股份公司中,马克思对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即资本职能的分离进行了深刻分析。股份公司实际上发生了两种不同的“两权分离”过程:第一是真实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分离。第二是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的分离。

(2)“两权分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意味着股东对公司经营活动、财产处置的实际控制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