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解释概念

1. 弹性论

【答案】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Approach )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

⑴弹性的基本概念

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弹性越高,意味着数量对价格的变动越敏感。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性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供给弹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⑵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 —LemerCondition )

本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经过数据分析可知,当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贸易收支才能改善,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⑶贬值与时滞反应-J 曲线效应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要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在短期内,贬值有可能使贸易收支继续恶化。过一段时间之后,待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贸易收支对贬值的调整时间,一般被认为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贬值后贸易收支的变化过程可以用曲线描述出来,以时问为横轴,贸易收支余额为纵轴,贸易收支变化的曲线呈J 形,因此,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 曲线效应。

⑷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本币贬值时贸易条件的变化取决于进出口供给、需求弹性的大小,当本币贬值时,基本结论是:①当即供给弹性的乘积大于需求弹性的乘积时,贸易条件恶化;即供给弹性的乘积小于需求弹性的乘积时,贸易条件改善;

需求弹性的乘积时,贸易条件不变。

第 2 页,共 48 页 即供给弹性的乘积等于

一般说来,贬值或使一国的贸易条件不变,或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贬值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的例子是极其罕见的。

2. 即期汇率

【答案】即期汇率,也称现汇率,是交易双方达成外汇买卖协议后,在两个工作日以内办理交割的汇率。这一汇率一般就是现时外汇市场的汇率水平。若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就表明远期外汇升水(premium ); 若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则表明远期外汇贴水(discount ); 若二者相等,则为平价(atpar )。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或远期汇率=即期汇率一贴水;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即期汇率一升水,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

3. 国际储备

【答案】国际储备又称自有储备,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须具备三个特性:可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一国货帀当局持有,而不是其他机构或经济实体持有的储备资产。国际储备的形式有货币性黄金、外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四个部分组成。

国际储备的作用为:①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它起着国际商品流动和世界经济发展媒介的作用。②具体到每一国家来考察。国际储备具有:充作干预资产、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一国向外举债和偿偾能力的保证。

国际储备的来源,从一个国家讲,主要通过其国际收支顺差、货币金融当局的国外借款、外汇市场干预(出售本币、购入外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货币当局收购的黄金等渠道获得。从世界的角度讲,国际储备主要来源于:①黄金的产量减去非货币用金量;②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③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

4. 货帀论

【答案】货币论(MonetaryApproach )的创始者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约翰逊(H.Johnson )和他的学生弗兰科

的货币主义学说有关,它从货币的

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节主张。

⑴货币论的假定前提

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①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②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③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⑵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①从长期看,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即

②名义货币的需求函数:

③名义货币的供给函数:

第 3 页,共 48 页 货币论的出现同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

由以上三个式子整理可得:论的最

基本方程式,进一步可推出该式是货币和AD 分别表示国际储备的变动(即国际收支)、名义货币需求的变动和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该方程式的含义如下:①,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②国际收支的调节,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

(3)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货币政策来解决。

②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

③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

(4)对货币论的评价

①货币论的假定前提。货币论认为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但如果它不是稳定的,那么国际收支就不能仅仅从货币供应的变化中预测出来。另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也不尽切合实际。

②货币论政策主张的基本含义。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结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价格不变,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缩小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的缺口。然而,事实上,当名义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价格必然会上升,从而名义货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自然上升;如果降低名义货币供应,在价格刚性的条件下,只能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另外,货币论还提出当采用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时,必须结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含义或必然后果,就是以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这一点,曾受到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

③货币论的理论意义。货币论的最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从货币主义的角度为国际收支的分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而为国际收支调节提供了一项新的可能选择。

5. 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答案】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或“数量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1或100, 10000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它是与直接标价

第 4 页,共 4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