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禅宗

【答案】禅宗又称宗门,是指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以其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相传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南宗宣传顿悟,北宗宣传渐悟。南宗最为盛行,几乎取代其他各宗派,垄断了佛坛。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2. 《论衡》

【答案】《论衡》是指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著,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檄文,也是一部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神论,发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观。他还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但是,由于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理解有时会发生错误,不得不用天命来解释社会事物变化的终极原因,用骨相来解释个人的贵贱天寿,因而陷入了宿命论

3. 三家分晋

【答案】三家分晋是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晋侯沦为附庸,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除晋静公,三分其残余领地,晋灭。“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 工商食官

【答案】工商食官是指西周一种管理手工业和商业的制度。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是由官府统一经营和管理的。官府设工正、陶正、车正等官职,管理手工业和商业,工匠和商人多为官奴隶。产品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工商业者的生活费由官府供给。

5. 八股文

【答案】八股文是指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一种应试的文体,又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其源于宋,明清则形成完整的形式和成为定制。它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

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

,不许做超出这个范围的发挥。 束股四个部分。八股文要求只述经义、只用朱熹《四书集注》

6. 五军都督府

【答案】五军都督府是指明代统领军队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

,分领在京的除亲军。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

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且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以使最高统一指挥权仍操于皇帝手中。

7. 王守仁

【答案】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三家。因平定宸濠之乱的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王守仁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号阳明先生,谥文成,浙江余姚人。主要著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等。他直接继承南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后人合称作“陆王心学”。他提出“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心明便是天理”。人们只要消除欲念,就可“致良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他又提出“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的学说在明后期广为流行,几乎有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王守仁学说被称为“王学”,其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

8. 诸葛亮

【答案】诸葛亮(181~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皿相。字孔明,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 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死前在白帝城将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平定南方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234年

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被司马懿赞为“天下奇才”。

9. 秘密立储制

【答案】秘密立储制是指清代雍正帝以后皇位继承制度。清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初无定制,至雍正,遂创行秘密立储制。具体内容为: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选定继位者,等皇帝去世后,朝臣将有关遗诏昭告朝野。一般为皇帝写下诸君之名,密封藏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写一道由内务府收藏,以备核对。其特点在于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不受“嫡长”传统观念约束,并且也排除了统治集团中任何其他势力、个人对建储一事的干扰,是皇权强化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秘密立储之法尽量规避可能的夺位大战起到了减少储位纷争、保持政局稳定

的作用,比前代的继承制更具合理因素。

10.侨置郡县

【答案】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侨置郡县。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的严重问题,诸如户籍混乱等,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人土郡县。

11.元佑党籍碑

,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哲宗亲【答案】元佑党籍碑是宋代摩崖石刻。元祐八年(1093年)

政,改元绍圣,变法派官员章惇为相,曾布、蔡卞、蔡京纷纷起用,变法派大行报复,贬斥范纯仁、吕大防等官员于岭南,其余被贬谪30余人,并逐步实行新法,元符三年,哲宗死无子,弟徽宗即位,向太后主政,反变法派起用贬斥变法派官员,徽宗亲政,改元崇宁,蔡京当政,贬斥反变法派定司马光、吕大防、苏轼、程颐等一百二十人为“元祐奸党”。不久又加上在向太后当政期间反对变法的官员,以及变法派中与蔡京不和的章惇、张商英、陆佃等人共三百零九人,刻石朝堂,颁行全国,成为“元祐党籍碑”。大规模的党争基本结束。

12.空印案

“空印”【答案】空印案是指明太祖惩治地方财政人员持空印账册到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

指预先盖好官印的空白账册。按照制度,每年各省(布政使司)下至地方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赴户部,呈报财政收支账目及钱谷等各项数字,户部审覆稍有出入,即驳回令重造账册,计吏为免于往返奔走,即带有空印账册,遇部驳即随时重新填报,此法作为权宜之务,习以为常,但是明太祖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官员串通作弊,下令各地方衙门主印长吏及署字签名者一律处死,佐贰官杖百戍边。

二、论述题

13.论述元明清三代的改土归流具体过程,分析其意义。

【答案】(1)土官与土司制度

土官是相对于流官而言的,宋朝平息侬智高起义后开始在桂西设置土官,至元朝形成土司制度。元朝封授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为土司,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元朝在原羁縻地区及云南等地设置司、路,使其与中原地方行政等级相一致,同时阅籍溪洞,丈量地亩,设定赋税,使当地百姓纳入统一的户籍赋税管理体系。元朝土官与流官具有一样的品秩,出现了流官领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