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812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定义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十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2)两者的区别

①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只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一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②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其他企业也会竟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由上分析可知,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 简述我国的国有企业如何进行企业制度创新?

【答案】(1)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是传统体制中存在的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有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使这些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根本途径是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能否体现出现代公司制的基本特点并有效发挥这种企业制度的功能,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在我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形成有效的能够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

①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投资者及其相关利益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各国公司法对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总经理的权利和责任都作了明确的界定,以规范企业的运作机制。

②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公司筹资和股票的转让方面,而且可以起到约束管理层行为的作用。如果因管理的原因使得公司的权益受损或使得股东面对着的风险上升,股东就会在证券市场抛售股票,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是股东向管理层投的反对票,如果公司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企业有被其他股东集团、公司或个人收购的危险,被收购的公司在收购者收购成功后必然会改组管理层。即使不被收购,股票市场的压力也会导致公司采取措施改组管理层,从而给管理层施加压力以约束他们的非利润最大化行为。

③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职业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可以促使管理者在经营中以股东利益为重,否则,将存在被其他的职业经理替代的可能。

④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长期激励计划,使得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紧密相关,让经营管理者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增加股东的收益。例如,有些公司实施的股票期权计划就具有实现激励相容的日的。

⑤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通过规范的财务制度及其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内部人暗箱操作,鲸吞股东权益。

(3)总体而言,我国国有企业实现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从而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

①克服政企不分带来的障碍。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和国有股东权能不到位并存,是公司法人治理机制不规范的重要原因。国家是特殊的股东,如果国家股东的行为不端正,没有哪种力量能对他进行制约。因此,政府代表国家进入市场直接行使股东权能是不适宜的。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面对各类企业要一视同仁; 政府作为国家所有者,要通过“出资人代表”而不是自己直接出面行使股东权能。出资人代表是受国家所有者委托经营有资本的投资控股机构,以提高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国有资本权益最大化为目标运营国有资本,属于特殊企业法人。

②推进股权多元化,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运作创造基本条件。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从机制转换角度看并不理想。政府主要追求社会目标,唯一的由政府代表的国有股东往往把社会目标强加到企业头上,要么要企业自办医院、学校,负责职工养老,安排冗员,替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职能; 要么对企业经营决策直接干预,指挥企业投资或进入、退出哪个市场,或把困难企业甩给优势企业,搞拉郎配等。这说明,以政府为背景的国有股东很难成为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合格股东,国有独资公司难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规范运作。因此,通过

股权结构设置防止和矫正国有股东的非正常行为,把企业目标集中于追求经济效益,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一般来说,引入多兀股东,包括另外的国有股东,特别是非国有股东,有利于所有者职能到位,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有多元股东制衡,易于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目标集中于追求经济效益。

③构建合理的治理结构框架。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所有股东,包括小股东和非国有股东受到平等待遇。如果他们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应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害相关者在创造效益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良好财务状况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④理顺公司人事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是公司灵活经营和防范风险的关键。公司控制权的核心是对人的控制权,也就是说层次分明的人事管理权是公司控制权合理配置的核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之间的制衡体制,最终是通过对人的控制而实现的。理顺公司人事管理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关键。

3. 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案】(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有相互决定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 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井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