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卫生毒理(医学高级)题库>职业卫生学题库

问题:

[单选] 噪声所致听力曲线图上的“V”形下陷常发生在()。

A . 500~2000Hz
B . 1000~3000Hz
C . 2000~5000Hz
D . 3000~6000Hz
E . 4000~8000Hz

安全警示标志包括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如安全色为黄色则表示()。 禁止。 警告。 指令。 提示。 《供电营业规则》规定,如因供电企业供电能力不足或政府规定限制的用电项目,供电企业可通知用户()。 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突触后膜膜电位超极化。 僵蚕宜采用的炮制方法是() 麸炒。 米炒。 炒黄。 炒炭。 砂炒。 对焊时闪光不稳定的预防措施()。 A、降低变压器级数。 B、加快烧化速度。 C、消除电极底部和表面的氧化物。 D、提高变压器级数。 噪声所致听力曲线图上的“V”形下陷常发生在()。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高频听力下降(特别是在3000~6000Hz)是噪声性耳聋的早期特征。对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有几种解释:①认为耳蜗接受高频声的细胞纤毛较少且集中于基底部,而接受低频声的细胞纤毛较多且分布广泛,初期受损伤的是耳蜗基底部,故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②认为螺旋板在感受4000Hz的部位血循环较差,且血管有一狭窄区,易受淋巴振动的冲击而引起损伤,3个听小骨对高频声波所起的缓冲作用较小,故高频部分首先受损;③共振学说:外耳道平均长度2.5cm,根据物理学原理,对于一端封闭的管腔,波长是其4倍的声波能引起最佳共振作用,对于人耳,这一长度相当于10cm,3000Hz声音的波长为11.40cm,因此,能引起共振的频率介于3000~4000Hz之间。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