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43哲学综合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43哲学综合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43哲学综合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二) ... 9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43哲学综合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三) . 14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43哲学综合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四) . 20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43哲学综合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五) . 26
一、名词解释
1. 量变和质变
【答案】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人们平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和面貌。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面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个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则是规章与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只是少数政治家,而与政治活动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却是社会的全体成员。这就是政治的社会阶级(阶层)性和政治的社会普遍性原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 社会的经济结构
【答案】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社会的
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力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所以,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二、辨析题
5. 辩证的否定就是全盘否定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辩证的否定是这样一种否定,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二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总之,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
6.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要判明它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就要求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桥梁”,用以充当检验的尺度,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可以充当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卞义虽然是真理,但它属于主观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一种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因此,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7.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尽管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而具体科学则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为研究对象。上述说法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混为一谈。
8. 有人认为,坚持重点论,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答案】该观点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每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坚持二者的统一,在实践工作中就要做到既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2)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中心,抓重点,只是在复杂的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只是重点论的一层意思,而不是全部含义。所以,把重点论和抓重点等同起来是不全面的。
三、论述题
9.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意义。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后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具体表现在: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意义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矛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 同时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这是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最根本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正是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法的典范。
10.试分析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答案】代价是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的概念,指人类为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或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而承担的消极后果。
(1)人类在价值追求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基于自己的选择和实践而产生的与自身价值取向的背离。具体表现如下:
①代价是人们在众多价值目标中,由于选择了优先发展的主导性价值目标,从而导致其他价值目标被抑制、损害甚至牺牲。
②代价是人们在追求价值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复杂条件的制约而产生的对人的消极作用。有时人的活动的结果甚至可能与人的要求完全相反。
③代价是由人的错误、失误所造成的背离自身价值取向的消极后果。人们总是在追求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