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群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同时也指他们所记录和开启的文化现象。作为垮掉一代的领军人物,艾伦·金斯堡的代表作《嚎叫》开启了20世纪下半叶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学和文化革命。长久以来,基于《嚎叫》与垮掉派运动密不可分的关联,评论界多从文化视角切入研究《嚎叫》与垮掉派文学运动的关系,或者以历时文学视角为艾伦·金斯堡及其所代表的后现代诗歌在美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正名。而义无反顾贬低金斯堡诗作的评论家多以私生活为切入点,以偏题强行解构诗歌从文本到形式的全部意义。从宏观角度看,这些尝试有益于诗歌周边信息的梳理与解读,却使得诗歌文本被过多的冗余信息所覆盖,因此很难客观清楚地分析诗歌本身的特点。本文所涉及的艾伦·金斯堡生平、《嚎叫》创作背景均为基础性、周边性的信息罗列,而关于诗歌本身语言内容、形式结构才是分析的重中之重。受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净化作用的文学理论启发,笔者从声音、文本以及主题三个方面分析了《嚎叫》一诗所蕴含的净化作用。首先,笔者以新批评派代表人物约翰·兰色姆“结构——肌质”的诗歌理论为依据,总结了诗歌声音结构的特点,使“肌质”得以突破新批评派将其囿于细节的局限,并据此分析净化作用在“宏观肌质”脉络中的行进。其次,笔者从文本和主题层面分析了《嚎叫》所蕴含的净化作用。一者,从诗学叙述的角度出发并结合金斯堡本人所遵循的“自发性”创作原则,笔者对诗歌开头两个词的运用进行了叙事与视角的结构性分析。二者,以弗洛伊德性心理学五阶段论为理论支撑,笔者着重分析了《嚎叫》一诗中疯狂的动词与肮脏的名词所表达的原始口唇——肛门欲。最后,笔者以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关于戏谑关系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该诗歌在主题上所努力呈现的“过量”与“尴尬”情绪的内在原因。笔者由此证明,在《嚎叫》一诗中,以疯狂和肮脏为代表的过量的、尴尬的情绪之释放,替代了古希腊悲剧中怜悯与恐惧的地位,实现了对读者身心的疏导和净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