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

【答案】(1)“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①阿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寻根”在阿城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想的精神,作为人对世俗生活超越的凭借,更多地体现了道家的文化内涵。

《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有着执著于心灵自由的追求。其精神境界的内涵,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的色彩:在乱世中崇尚淡泊; 身处俗世,不耻世俗,但又超越世俗,也超越痛苦。作品中流露出对朴素、本源推崇的生命意识,以及推崇直觉体验的感知方式。

②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中篇《爸爸爸》的人物丙患,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昧、耀靛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这些是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滞重、古朴的叙述语调,和阴郁、压抑的总体气氛,显示了对于这一衰败腐朽的“种族”的悲观。

③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王安忆的《小鲍庄》是其作品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文章借对一个虚化时间特征的小村庄的描述,表现对儒家文化的“仁义”,以及这种精神崩溃的理解。

80年代末开始,她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家族身世等的追述,思考时代、文化等因素对个人生存的影响,探索现实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想、信仰的有效性等问题,对社会转型期的普遍性困惑和焦虑做出反应。

王安忆视野开阔,能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创作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并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

(2)“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

①“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之处

a. 阿城的小说重视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采用略带幽默的白描的叙述方式,语言自然、素朴,但不浅俗; 重视人物、事件直接呈现,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也抑制叙述人的过分干预。这些,都可以见出对明清白话小说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借鉴。

b. 韩少功的小说,将生活细节的写实性的描述与变形、荒诞的方法、哲理性的寓意等,方式

不同地结合在一起,展示近乎静态、封闭的湘楚地域的“原始性文化”,和这种文化所哺育的“群体”性格。

c. 王安忆的小说语言平白质朴、镇密冷静、沉着超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在《纪实与虚构》中对家族的寻根最终没有结果,只是一场文字叙述的狂欢。其在《叔叔的故事》中对上代知识分子的尊严进行了解构。

②“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艺术表现的相同之处

a. 在文学的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b. 他们都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c. 他们都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总之,阿城、韩少功、王安忆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对传统文化各持不同的态度。虽然他们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但都十分重视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与挖掘,对人性的思索与终极关怀,以及对丑恶的批判和国民性的思考,从而成为寻根文学的重要作家。

2. 分析杨绛《干校六记》的艺术特色。

【答案】《干校六记》是杨绛于1981年出版的一部散文集。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干校六记》的主要艺术特色包括:

(1)达观幽默、从容大度的人生写照

《干校六记》记叙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一段生活。这一事情本身就属于动乱时代的人生荒谬,蕴涵着极左政治对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与迫害。但是,杨绛却写得恬淡自然,从容大度,避开了社会政治的人生观照,而以边缘人的达观幽默,表现了作家在逆境中的洒脱镇静,体现出学者式的智慧风范。杨绛以边缘心态解构荒谬的时代环境,表现出别一种自我的生命力量。

(2)善良美好、平淡朴素的思想情怀

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干校里摧残人性的大事件,而只是通过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小事、琐事,以个性化的审视角度反映那个特殊的年代与知识分子的命运。作品以轻盈空灵的笔调,刚柔相济、热中见冷的情思,漫不经意却浑成一体的结构,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位老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善良美好的情怀,揭示了“文革”的历史真实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十分真实地展示了在毁灭性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摧残下,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如一的对祖国的痴情和高尚的节操,从而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

(3)诙谐、泰然的艺术格调

作者在追忆所历的种种不公待遇时,处处带着“回头一笑”的宽容,以如话家常般的从容,娓娓道来,妙语连珠,涉笔成趣,从凝重阴暗的生活底色上呈现出纯朴、动人的光彩,显示了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发达的智慧与宽厚的境界。作者写到在干校时编的门帘、积的肥、沤的绿肥、种的菜被当地百姓连偷带拾拿去时,既让人感受到当地人民生活的贫困,又令人忍俊不禁。而当我们读到作者去收获他们精心培育的“象牙萝上”时,也几乎要如同作品中的“我”一样,笑得“跌

坐地下”。正因如此,《学圃记闲》等反映干校生活的纪实散文,以其无穷的韵味,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好评。

总之,在《干校六记》中,作者杨绛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3. 简述文革文学的特征。

【答案】在文革中,政治观念、意图直接转化为艺术作品,即“政治”的直接“美学化”。同时,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政治的意义。文本的生产、发表、阅读、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文革文学具有如下特征:

(1)结构的典型化

文革中政治的直接“美学化”的文学观念,导致文学创作出现观念论证式的结构。文学写作的“思维过程”,被规定为这样的公式:表象(事物的直接映象)——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的形象),即个别——一般——典型。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成是“神秘主义”的东西而被拒绝和清除。

(2)题材人物的“三突出”

一方面,所有的作品必须主要表现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又必须居于中心的、绝对支配的地位; 另一方面,塑造的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完美,不允许有思想性格的弱点。因此,以“三突出”(涉及结构方法、人物安排规则)的“创作原则”,作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有力保证”。

(3)文学形式的戏剧化

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居于中心地位。戏剧既是选择用来进行政治斗一争的“突破口”,也是用来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样板”的主要形式。处于“中心”的戏剧对文学其他样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诗、小说、散文在结构上的“场景化”。矛盾的若干线索的安排,开端、发展、高潮、解决的方式,即按照戏剧冲突的设置和结构,几乎成为文学创作的构思方式。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角色化”,在冲突中有确定的地位和明确的性格特征,并且人物间安排了许多戏剧台词式的对白。

4. 你如何看待《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

【答案】《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而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涉及到“文类”归属和小说文体探索的方面,即这种与“传统”的,或“经典”的小说叙事分离的方式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1)《马桥词典》在文类上的尝试

在90年代后期,与对“现实主义冲击波”热烈欢呼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已陷入疲惫、衰落的估计。“叙事的衰落”之感觉和探求出路之意识,已经隐含于《马桥词典》的创作构思中。作者探索文类的“自我更新能力”的努力,采取的是尝试“打通”文史哲,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