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

A. 《三字经》

B. 《训蒙篇》

C. 《百家姓》

D. 《千字文》

【答案】B

2. 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进而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启蒙思想家是( )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戴震

D. 李举

【答案】B

3.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蔡元培等人的提案,试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以实现教育行政机构的( )。

A. 科学化

B. 集权化

C. 学术化

D. 法制化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了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教育行政制度改革的掌握程度。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蔡元培等人的提案,仿照法国教育行政模式,试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蔡元培以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取代了原来的的教育行政制度,目的是希望中国的教育更加学术化,但两年后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就被废除,因为这样的行政制度的改革没有达到教育行政学术化的要求,反而使教育学术官僚化了。蔡元培首次提倡行政、学术一体化,以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理论水平,是值得肯定的。

4.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下放教育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决定》。

A. 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 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 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答案】C

,在《关【解析】中共中央在1985年5月27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部分指出:“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中央部门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要优先满足主办部门和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

同时要发挥潜力,接受委托,为其他部门和单位培养学生,积极倡导部门、地方之间的联合办学。”

5.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向社会中下层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史称( )。

A. 高等教育普及化运动

B. 新大学运动

C. 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

D. 大学推广运动

【答案】D

【解析】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它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大学运动,是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工业繁荣、文化集中的城市成立了新大学。这些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私立,不问教派,男女学生均可进入,采取寄宿和走读两种制度,重视科学、数学和商业。进入新大学的学生多为工商业资产阶级子弟。在新大学运动的作用下,产生了大学推广运动,是英国传统人学参与社会,为工人阶级提供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激发了传统大学的活力也扩大了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因此,答案选D 。

6. 蔡元培在改革北大时,提出了什么办学原则? ( )

A. 尚自然、展个性

B. 五育并举

C. 教育独立

D.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答案】D

7. 某学生将自己某学科的嘘声失败归结为 “自己不是学这科的料”。他的这种归因属于( )。

A. 内部、稳定性的归因

B. 外部、稳定的归因

C. 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D. 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答案】A

【解析】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说明这属于内部归因,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这们课程的料,意味着这是一种稳定的归因。因此,此题选择A 。

8. 某班期末考试语文平均成绩为75分, 标准差为8分,小明得92分,则小明的标准分数是( )

A.1.12

B.1.37

C.2.13

D.6.52

【答案】C

【解析】根据标准分数的公式,求得结果为2.125。

9.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

A. 王充

B. 董仲舒

C. 贾谊

D. 郑玄

【答案】B

10.“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 )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周文王

D. 唐太宗

【答案】A

11.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A. 改革科举

B. 发行报刊

C. 兴办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