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1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目录
2016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1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一).... 2
2016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1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二).... 5
2016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1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三).... 8
2016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1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四).. 11
2016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1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题及答案(五).. 13
一、简答题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间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③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是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2)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
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付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2. 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或个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a.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b. 矛盾地位和矛盾方面的特殊性。
c.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间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就人类的认识程序来说,是由个别到一般、共性,然后又用这一般、共性的东西,去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科学认识便是这种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论述题
3. 试论思维方法所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答案】哲学所研究的思维方法,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的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1)任何思维方法都具有客观性。思维方法的原型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是规则化、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例如,比较法是客观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反映,有统一性才有“同”,有多样性才有“异”,这才有“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则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原型。思维方法最切近的现实基础是实践活动,思维方法的客观性直接来源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思维的“逻辑的式”归根结底来自人们亿万次重复的“行为的式”,是先有实践的逻辑,然后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先进程度,决定着人们思维方法的发展程度。
(2)思维方法又具有主观性。仅仅有客观性还不能构成思维方法,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是提供了思维方法的原型和依据,还不是思维方法本身。客观规律和实践活动只有内化于人的头脑中,转化为思维活动的规律,通过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相联系,才能成为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不仅是被人们认识了的客观规律,而且是主体依据这些规律经过主观制作和建构而形成的思维规则、程序、步骤和手段等。
可见,思维方法不能违背而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有其客观的方面。但它又不是纯客观的东西,而是思维主体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思考问题的规则,是属于主体而非客体的认识行为,从而又有其主观的力一面。
4. 试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如下:
(1)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范畴。另一力一面,范畴体现了规律。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等诸要素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核心地位。
(2)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力一法一一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辨析题
5. 物质和运动是密小可分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