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师范大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答案】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他认为“有用即真理”。这种真理观用真理的有用性代替了真理的客观性,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在于它是否有用,而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并取得成功,当然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谎言、谬论诡辩、欺骗等等,对于某些认识大有用处的,然而它们绝不是真理,而是谬误。可见,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错误的。

(2)凡真理都是有用的,但是有用性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2. 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作为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要注意处理好与事物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关系。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践。

3.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1)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①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正是从这个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中,列宁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各自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同时又表明,意识只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原。

②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

在之物”。当然,有些东西,如原子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等,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物质技术手段感知它们,通过人的理性思维去反映它们、把握它们。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小可认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不是作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是作为物体性质的支撑者,而是对人们意识所反映的一切现象、事物、过程,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对于社会事物,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性原则,结果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以至于把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4. 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1)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3)二者在一定的场合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论述题

5. 根据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谈谈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表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③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a.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

b.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一一实践才能达到。

c.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②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工作热情结合起来。

6.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论述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2)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就谈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意味着矛盾的相互排斥,甲方对乙方的排斥,必然引起乙方对甲方的排斥。正是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使它们处于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异和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基础上的斗争。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为某种联系所规定,它们彼此间也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因而斗争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