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2.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 客观辩证法
【答案】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5. 物质
【答案】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二、简答题
6. 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1)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3)二者在一定的场合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7. 质和属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因而事物的质往往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或特性。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同的属性,对于确定事物的质具有不同的作用。确定事物的质要考虑到各方面的联系和作用,把握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1)质和属性的区别
质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特性; 质是多种属性的内在的有机统一,是整体,而属性则仅从某方面表现事物的质,是部分;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属性则不一定和事物直接同一。
(2)质和属性的联系
质和属性尽管有某些不同,但二者毕竟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质,就有什么样的属性; 一定的质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必然表现出特定的属性:一定的属性必然归属于特定的质。
8.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十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和资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随着改变。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此前提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天职”就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三个方面:
①服务的方向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另一方面,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既同有害于自己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作斗争,又同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过程,就是在“保护自己”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②服务的方式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动。没有这种强制的和非强制的控制作用,整个社会生活就会陷于混乱。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动员作用、组织作用和保证作用等。上层建筑通过这些方式组织社会生活,使整个社会“机器”能够正常地运转起来。
③服务的效果
从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与自己的经济基础在同一方向上活动,能够满足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起促进的作用; 反之,如果上层建筑不能满足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那么,它的活动就会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的矛盾,对经济基础起某种破坏作用。
9. 阐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案】(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