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12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不动的推动者

【答案】不动的推动者是指能引起运动而自身却不被推动的实体,又称“第一推动者”。亚里士多德从运动和时间的永恒角度论证了永恒的实体的存在。他还从潜能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永恒的实体背后,存在着引起变化的内在原因、本原,这种没有质料、既永恒又现实的本原就是第一推动者。它是其他一切运动的原因,但其自身却不动,且不受变化、质料和潜能的影响。它是纯现实,是以自身为对象的纯思辨,也是思想的思想。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又称神,神并不关心或思考世界中的变化。

2. 因果关系

【答案】“因果关系”表示两个事件之间的牢固而永久的关系。当第一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发生,第二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也将发生或必定发生,第一个事件即原因的发生决定了第二个事件即结果的发生。洛克把因果关系看作感觉和被感觉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而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纯粹是观念的关系,它只不过是我们将我们的心理习惯强加给世界而已。休谟论证传统的因果关系概念是错误的。他声称,因果关系的预测只能以归纳为根据,而没有必然的或确实的根据。

3. 物自体

【答案】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 ②超感性的理念一上帝、世界和灵魂。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4. 归纳法

【答案】归纳法是认识事物过程当中使用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四种形式:①简单枚举归纳法,通过把若干确定事例归入类属而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②直观归纳法,把特殊事例当作对抽象的一般结论的例化而加以把握的过程; ③淘汰归纳法,通过淘汰不相容的一般结论而得出一般结论; ④完全枚举归纳法,涵盖归入一般结论的所有事物的枚举法。在归纳中,普遍是从特殊的东西推导出来的,结论超出了它的前提的内容。因此,归纳论证的结论一般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归纳问题现在依然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二、简答题

5. 简述康德的先验感性形式。

【答案】康德的先验感性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感性纯直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自身是一种感性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空间是外感觉的纯形式,是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 时间是内感觉的纯形式,是意识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

(2)形而上学说明

康德关于空间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的“形而上学说明”,有如下理由:

①空间是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并列、靠近、远近等位置关系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相反;

②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事物存在的空间,但却不能反过来想象没有空间的事物,这表明了空间的先天性;

③空间关系不是概念之间的推理和概括的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全体的直观与部分的直观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空间不像概念那样把不同的对象包含其中,具有特定的外延,对空间的直观融合了无数的对象,它可以无限延伸。这四点表明:空间是感性纯直观。

⑤时间的单向度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想象经验事件的前提,这证明了时间的先天性或纯粹性。

(3)先验说明康德关于时空所具有的纯形式的功能的“先验说明”的意思是,空间是几何研究的对象,空间的纯直观性质使几何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时间是代数研究的对象,时间的纯直观性质使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即时空纯形式使得数学所能反映的一切感性直观成为可能。

(4)时空的具体分析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直观的形式。时空作为先验形式是感性直观,而不是知性的概念。他认为,时空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现象的存在方式。他把时空当做主观的感性纯形式,对后世的时空观有深远影响。

6. 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普罗泰戈拉提出,是哲学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

(1)概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事物是对每个人所呈现的样子,事物是每个人所感知的样子。

(2)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一类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

(3)评价

“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

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7. 笛卡尔是如何怀疑数学观念的。

【答案】(1)彻底的怀疑

笛卡尔在论述了我们无法分清梦和醒之后,追问道:“数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由于它们对待的都不过是一些非常简单、非常一般的东西,因而似乎都含有某种确定无疑的东西。因为不管我醒着也好,睡着也好,二加三总是等于五,正方形总不会有四条以上的边; 这样明白、这样明显的真理,看来是决不会有任何虚假和不确实的嫌疑的。”但是,这也只是未经推敲的印象而已,笛卡尔的怀疑是彻底的,即使像数学观念这样明白清楚的对象也可以被怀疑。

(2)上帝的欺骗

笛卡尔认为,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恶作剧般地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对象放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并使它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使我们每次在二加三上,或者数一个正方形的边时弄错。因为上帝的欺骗与他的全善相冲突,因此,笛卡尔假定存在一个“邪恶的精灵”用尽机智欺骗我们。笛卡尔说:“我的怀疑并不是漫不经心或轻率,而是有很强的、考虑成熟的理由的。”

(3)对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的怀疑

笛卡尔说,如果我们要在科学上找到什么经久不变的、确信无疑的东西的话,我们就必须不去判断这些思想,跟那些一眼就能看出错误的东西一样,不对它抱太多的信任。由于我们无法肯定数学的观念是清楚明白、确定无疑的,所以我们只能处于对数学观念的怀疑之中,而不能把它们当作确实无疑的来信任。换言之,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不能成为知识的第一原则。

8. 如何理解安瑟尔谟的“信仰,然后理解”。

【答案】安瑟尔模的“信仰,然后理解”是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的回答。

(1)神学家们的观点

在安瑟尔谟之前,神学家们就针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贝伦伽尔认为辩证法适用于一切事物,而达米安反对将辩证法运用于神学。

(2)安瑟尔谟的观点

安瑟尔谟首先批评了上述两种观点,说:“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然后他又对这两种观点作了调和,提出“信仰,然后理解”,认为应当把辩证法应用到当时的神学家认为理性小能理解的神秘领域,虽然辩证法可能得出与信仰小一致的结论,但这个时候就要“信仰,然后理解”。

总之,安瑟尔谟的主张既承认了“辩证法可以运用于神学”的主张,又维护了“哲学是神学的裨女”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