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615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自命题)之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

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2. 美国宪法修订案第10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力,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在此规定基础上确立的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是( )。

A. 学区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地方分权制

D. 混合制

【答案】C

【解析】美国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权主要在州政府。这种体制是在19世纪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据此,教育被理解为州的职权。法国在帝国时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而且也创设了学区制。英国则是典型的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即混合制。因此,答案选C 。

3.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答案】D

4. 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

A. 视觉适应

B. 望梅止渴

C. 青春期男孩变声

D. 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答案】B

【解析】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在理解“学习”的含义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ACD 三项虽然都有行为上的变化,但A 和C 属于生理的本能使然,视觉适应属于生理适应,青春期男孩变声属于生理成熟引起的行为变化。D 项是由于药物导致的行为变化。望梅止渴属于经典条件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梅子的颜色形状本来是中性刺激,梅子被放入口中产生了唾液就形成了无条件反应,多次刺激过后,颜色和形状这个中性刺激就变成了条件刺激,这样,看到梅子就能产生唾液,也就止渴了。

5. 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答案】B

6. 人类历史上最旱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 《论语》

B. 《学记》

C. 《理想国》

D. 《大教学论》

【答案】B

7.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 课程类型

B. 教学计划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答案】A

8.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 教育观念现代化

B. 人的现代化

C. 教育条件现代化

D. 教育内容现代化

【答案】B

【解析】无论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还是条件及内容的现代化最终都是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的。

9.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 古代

B. 现代

C. 近代

D. 中世纪

【答案】C

10.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杨贤江认为教育是( )

A. 社会的经济基础

B. 劳动力再生产手段

C. 不偏不倚的公正事业

D. 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答案】D

【解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闻释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突出特色,是他对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里,一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阶段为基础的。”

二、辨析题

11.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答案】此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对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