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6社会工作概论与理论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矫正社会工作? 它与矫正工作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案】(1)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
矫正社会工作也称矫治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矫正体系中的运用。它是指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包括以下四方面的涵义:
①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
②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人士提供的福利服务;
③矫正社会工作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
④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2)矫正社会工作与矫正工作的联系和区别
矫正在司法领域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和较高的使用频率。矫正工作是从实践的层面讲,指的是国家行刑机关为预防罪犯再次犯罪而进行的活动。
①两者的联系:
a. 从功能看,两者都是为了防止罪犯再次犯罪而进行的活动;
b. 矫正社会工作是矫正工作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矫正社会工作是矫正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结合。
②两者的区别:
a. 从性质上说,矫正工作是一种刑事执法活动,而矫正社会工作则是一种助人活动;
b. 从事工作的主体不同,矫正工作的从事主体是司法人员,而矫正社会工作的从事主体则是社会工作者(司法社工);
c. 矫正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社会工作价值的引导,在其工作中体现了专业社会工作接纳、尊重、个别化等价值理念,运用了个案、小组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而矫正工作没有具体的价值方法的指导。
d. 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有犯罪者还包括其家属、家庭等,而矫正工作是针对犯罪者一个人进行的;
2. 矫正社会工作通过哪些途径为受助者提供服务?
【答案】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主要有:
(1)司法审判前提供的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职责是通过与受助者(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和周围社区的接触了解,写出一份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提交法庭做审判参考。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背景(如家庭、经历等)和性格、犯罪行为的成因和性质等资料。
(2)监狱处遇中提供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调动人犯自身的潜能以及社会资源,引导人犯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以达到改过自新、回归社会的目的。
在监狱服刑人员中开展的社会工作应以消除或减弱罪犯思想和行为上的负面因素、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沟通、以队复重建其社会功能为主要目标。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①个案辅导。通过接待受助者、与之面谈,一方面了解其过去行为的性质、原因及当前思想状况,另一方面使其不满情绪得以宣泄,能较冷静地面对现实。先对收集到的罪犯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并制定矫正方案。再根据个别化原则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矫正方法。
②团体治疗。组织具有相同经历、问题与困难的罪犯在一起,通过不同经验和感受的分享,来认识自己思想和行为上问题的症结,并发现改变现状的途径与方法,达到再社会化的目的。
③联系社会。可以通过开通电话、组织家属探访、走访罪犯家庭、倡导放假制度等方式,尽可能扩大罪犯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沟通,避免因麟狱封闭环境而造成罪犯社会化过程阻断现象的发生。
④职业辅导。组织服刑罪犯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为释放后就业谋生做好准备。
⑤评估报告。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服刑罪犯的心理、行为状况进行测量评估,随时注意罪犯改善的情形,发现有所改善及时向监狱当局提出报告,使罪犯的累进处遇能获升级甚至获得假释。
(3)社会处遇中提供的服务
社会处遇也称社区处遇或设施外处遇,是指以社区为基础的矫正、治疗罪犯的措施,包括缓刑、假释、社会服务、中途家庭等各种在社区执行的、非监禁性的刑罚制度。
社会处遇是矫正社会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领域。主要包括:
①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
观护人要督促被观护者在观护期做到:
a. 保持良好品行,不得与品行不端者来往;
b. 服从检察官和观护人命令;
c. 接受观护人辅导;
d. 及时向观护人汇报工作、生活和居住状况,不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等等。
②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院舍服务通过向受助者提供住院或寄宿等训练机会,使受助者掌握正常生活的技能从而顺利回归社会。矫正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院舍训练,通常是为违法犯罪人员尤其是违法犯罪青少年而设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 中途家庭。收容被处社会处遇而无家可归或有家不便归的犯罪人,并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使犯罪者及早适应社会。
b. 寄养家庭。收容观护青少年,主要是为了避免其沾染犯罪恶习或缺乏家庭照顾而重新犯罪。 c. 教养院。收容具有不良行为和可能发展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通过生活指导、职业训练和学校教育,使之在较为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得到改造,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d. 感化院。收容犯罪青年和少年,通过6个月以上、3年以下的入院矫正训练,使之在思想、心理、行为上都得到改善。
③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社会服务也称社区服务或社区劳役,是近来西方国家较为盛行的一种替代短期自由刑的非监禁化的社会处遇措施,是通过判定罪犯在社区中的社会福利机构从事规定时问的无偿劳动或服务,以此赎罪悔过的刑罚措施。这种处遇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监禁刑罚造成的隔绝和恶习交叉感染。在社会服务计划的实施中,社会工作者及志愿人士的督促和引导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4)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者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也称为更生保护。其方法主要有:
①提供住宿场所。为暂时不被家庭接纳或无家可归的刑释人员解决安身问题,同时在住宿中提供监管和辅导服务,帮助刑释人员顺利完成由监禁环境向开放社会的过渡。
②提供就业、就学辅导。寻找工作或继续求学是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在这方面的服务包括对刑释人员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帮助介绍职业,帮助联系就学学校等,同时还要通过辅导帮助养成工作和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③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刑释人员中有相当部分人员具有不良生活习惯,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也包括为其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帮助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④提供物质援助。刑释人员往往缺乏生活工作的物质条件,为帮助其尽快建立起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社会工作者应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物质援助。
(5)对违法青少年提供的服务
青少年违法行为虽不同于犯罪行为,却与犯罪行为有极密切的关联。对这部分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矫正,也受到矫正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的关注。
①院舍辅导
院舍是经司法或社会福利行政机关认可的、专为违法青少年设立的感化矫正机构,通过文化学习、工艺训练、社群活动训练、个案及小组辅导、社会服务参与等,使入院违法青少年改过自新。
②街头辅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