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720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三党
【答案】第三党是以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为首的,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正式名称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其基本立场是要在国共两党之外,结成第三种势力,经过第三条道路复兴中国革命,因而被称为第三党。1927年冬,谭平山、章伯钧、季方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表示继续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第三党形成后最早采用的名称。该党与在海外的邓演达保持联系。1930年8月,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被选为中央干事会总干事,负责主编《革命行动》月刊。该党经过一番整顿以后,一度发展很快,曾建立十一个省区和三个市区的地方组织。第三党积极进行反蒋活动,特别是邓演达利用他以前在黄埔军人的影响,策动蒋系军官反蒋,给蒋介石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1931年8月,邓演达被逮捕,11月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邓演达的遇害,使第三党受到极大打击。此后第三党的成员,除一部分投靠蒋介石外,其他人继续坚持斗争,但在蒋介石高压政策下,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子内进行隐蔽的活动。
2. 八一三事变
【答案】八一三事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在上海发动的侵略战争。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舰以重炮向上海闸北轰击,海军陆战队也向闸北、江湾方面大举进攻,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进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3. 大跃进运动
【答案】大跃进运动是1958〜1960年全国范围内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后达到高潮。“大运动。
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使得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最终难以为继。
4. 国家主义派(醒狮派)
【答案】国家主义派是曾琦、李磺等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一个组织,初名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在上海形成中国青年党在国内最初的组织。他们创办《醒狮》周报,随后又出版多种书刊,因此被称为“醒狮派”。他们初期活动的一切主张,都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表,因此社会上又称其为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鼓吹反苏反共; 强调“全民国家”,否定国家的阶级性; 宣扬“全民革命”与“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等。为揭露国家主义派理论的反动本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青年团,通过《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
1926年下半年后,对国家主义派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国民党左派也开展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国家主义派的影响日益缩小。
5.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答案】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是1978年3月,中共中央为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开幕式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肯定我国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讲话彻底驳斥了“四人帮”破坏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种种谬论,澄清了
,科技事业中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大会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
表彰了先进集体和个人。这次会议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工作的正常化,为此后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6. 全国科学大会
【答案】全国科学大会是指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科学会议,有6000多名代表参加了的这次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国防等27个领域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的科学技术任务作了全面安排,确定了108个全国重点研究项目。其中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等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课题被放在突出的地位。科学大会的召开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7.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答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杳佛等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政治组织。1932年12月29日成立,总会设在上海,在北平、上海等地设分会,最高执行机构是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分任主席和副主席,杨杳佛为总干事,鲁迅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同盟的任务是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援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人民的出版、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1933年6月,杨杳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同盟的活动无法继续下去,在无形中解散。
8.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二、论述题
9. 抗战时期国统区民主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抗战时期,特别是后期,国统区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主要原因在于:
(1)政治上:蒋介石利用抗战之机加强专制统治,实行个人独裁,最终蒋个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为了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遍设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统治。同时,保甲制度的实行,贪官污吏的横行,使国统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2)经济上: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垄断更加集中,国统区工农业生产日益凋敝。抗战爆发后,四大家族凭借其政治特权,大发国难财,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民族工商业到抗战后期大部分陷入绝境。农业方面,税收和统制政策的实行,使国统区农业萧条,广大人民苦不堪言。
(3)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不断溃败,甚至到了1944年的反攻阶段,在解放区对日局部战争不断胜利的情况下,由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出现了像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在8个月的时间里,损失军队五六十万人,丢弃国土达20万平方公里。
国民党的上述表现,反映了其本身的日益腐朽,国统区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失望之情,成为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原因。
10.中国共产党在纠正“左”倾错误中为什么会发生曲折?
【答案】中国共产党在纠正“左”倾错误中发生曲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①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采取一系列措施,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大跃进”和公社化方面“左”的错误,初步缓和了紧张形势,但是毛泽东等是在充分肯定“三面红旗”的前提下,作为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去认识和纠正的,不能从根本指导思想上去认识和纠正。
②由于对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不能从指导思想上纠正“左”倾错误的原因。
11.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
【答案】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活动,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晏阳初等。
(1)社会背景
①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身体病弱,文化落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更是遭遇了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广大农村不断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侵扰的对象; 水旱灾害频发,受灾面积广阔,受灾人口众多;
②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知识界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强大动力。与当代学者更多地将农村、农民、农业作为“问题”看待,关心“三农”问题更多地出于良知,解决“三农”问题更多地是为了防止其破坏性作用的观念和做法很不相同,在当时知识界的普遍认知中,农村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认为“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