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730美术专业理论[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管理

【答案】艺术管理是五种传统管理的应用——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控制。艺术管理有助于表演和视觉艺术作品,并把艺术家的作品展示给观众。从理论上讲,主要有几个途径,首先是目标管理、行政手段、法制管理。

2. 移情

【答案】移情是指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且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移情的概念由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立普斯则是“移情说”最重要的代表,该学说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成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意志,从而使人与物发生同情与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产生美感。“移情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3. 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等。

4. 王国维

【答案】王国维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沦家。他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辨方法与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美学和文艺理论以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史研究。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戏曲艺术史专著,其著作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5. 解衣般礴

【答案】“解衣般礴”是指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精神投入。“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就是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6. 数字艺术

【答案】数字艺术,又称“数字化的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其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数字技术手段。数字艺术包括:①交互媒体设计,是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例如以万维网为载体的网页设计、网络游戏设计,以手机为载体的彩信设计、WAP 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 ②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 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等; ③虚拟现实设计,是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一类虚拟空间设计:④新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美术、雕塑相对应。

7. 崇高

【答案】崇高是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的自由,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8. 大屏幕

【答案】大屏幕是指直观式彩电或背投式投影电视中的屏幕。通常,屏幕的对角线尺寸在40英寸以上。随着科技发展以及显示的要求,大屏幕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大屏幕显示技术主要包括CRT 显示技术、LCD 显示技术、DLP 纯数字化显示技术、LCOS 显示技术、GLV 显示技术。大屏幕无缝投影显示的应用来源于指挥监控、视景仿真、立体影院系统,它是适应人们追求亮丽的超大画面、纯真的色彩、高分辨率的显示效果的这一需求而产生的,其在增大画面、提高亮度、分辨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9. 感悟

【答案】感悟的含义是因有所感触而领悟或醒悟。它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由于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出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和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或渐渐领悟,或瞬间开悟,它可以使人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感悟的产生,看似是因偶然触发而在无意识中创造性发生,实际是建立在艺术家长期艰苦思考的基础之上。

10.共鸣

【答案】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其产生一般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二、简答题

11.以史前洞穴壁画为例说明原始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案】原始的史前洞穴壁画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史前艺术是原始人的巫术行为

这种巫术行为根源于原始的社会生活,史前艺术的目的就是巫术,是用幻想的方式征服自然,用人的力量征服自然。

(2)史前艺术表现了原始社会的审美趣味

原始社会的审美趣味又根植于原始社会的劳动生产。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狩猎,狩猎的对象是动物,因此原始人多以动物为美。没有实用价值的兽牙、牛角成为猎人勇敢、力量与灵巧的象征,被原始人认为是美的。

(3)史前艺术反映了氏族社会的秩序

石雕《奥林多夫的维纳斯》将女性的生殖器特征突出地表现出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母性崇拜的社会意识; 另一方面,经济不发达的氏族社会人口的多少对氏族的强弱兴衰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也表现了原始人对生育繁殖的渴望。

12.艺术的审美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1)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

在进行艺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人们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是艺术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

(2)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①“寓教于乐”

a. “寓教于乐”的提出

“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最早提出来的。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b. “乐”的内涵

第一,“乐”区别于一般所说的那种快乐,而是一种关注、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美所感受到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被物化、客观化的美感而区别于那种纯粹生理上的快感。

第二,“乐”并不仅只是那种肯定意义上的快乐,而且还包括接受像莎士比亚的悲剧、卡夫卡的小说、勋伯格的音乐、毕加索的绘画,以及蒙克那种表现主义、达利那种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的悲痛、神秘、怪诞、恐怖的形式与形象所引起的快乐。

第三,“乐”进一步指在接受艺术作品时,人们获得了新的活动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新方式,因为人们的生活因这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而富有节奏感和丰富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是指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义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即艺术的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熏陶、感染了接受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