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825音乐史[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田园交响曲》

【答案】贝多芬创作的第六交响曲,作曲家意欲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亲自为每一乐章加上文字说明:

2. 《蝴蝶夫人》

【答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作品,剧情大意为:驻日美国军官平克顿娶日本少女巧巧桑(蝴蝶夫人)为妻,三年后,平克顿携新婚美国妻子返日预领走蝴蝶夫人所生之子,蝴蝶夫人忍痛应允后引颈自刎。歌剧音乐在普契尼典型的意大利抒情风格中缀以日本旋律,充满异国情调,受到世人喜爱。

3. 《费加罗的婚礼》

【答案】莫扎特根据达•蓬特的台本而写作的四幕喜歌剧,1786年首演于维也纳,取材于博马舍的原作。剧情讲述阿尔马维瓦伯爵的侍仆费加罗和未婚妻机智挫败伯爵的好色阴谋,是一部讽世之作,抨击贵族阶级的特权。重唱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描绘爱情的细腻差异,对推动戏剧的发展和加强喜剧效果尤其起到重要作用。

4. 柏林乐派(Berlin School)

【答案】柏林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代表人物是K.P.E. 巴赫(K.P.E.Bach , 1714~1788)。这个乐派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

,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其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

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5. 罗马乐派

【答案】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罗马形成的音乐流派,创作观念上提倡写作声部清晰、音响纯净的传统天主教音乐,反对宗教改革的新教音乐成就,发展了“无伴奏合唱”的多声部合唱音乐风格。代表人物主要是意大利的帕莱斯特里纳和西班牙的维托里亚,他们的创作集中于弥撒曲

和经文歌等体裁,风格庄重、声部均衡,帕莱斯特里纳的《马切鲁斯教皇弥撒曲》为著名代表作。

6. 维也纳古典乐派

【答案】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活跃于维也纳一批德奥作曲家的总称,包括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等人。他们都在维也纳度过创作的成熟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在继承欧洲专业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对音乐内容和形式的革新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们的作品堪称后世音乐的楷模,是18、19世纪之交的西方音乐高峰。

7. 古典协奏曲

【答案】盛行于欧洲18世纪的协奏曲类型,主要指由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作品,独奏乐器多为小提琴和键盘乐器,也有为两件乐器写作的协奏曲,如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莫扎特为各类管、弦乐器写作了50多部协奏曲,并且在承袭巴罗克协奏曲形式的基础上,完善了沿用至今的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形式:运用奏鸣曲式三乐章套曲结构,第一乐章为双

,第二乐章为抒情慢速乐章,终曲乐章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尾有供演奏家即兴炫技的“华彩段”

轻快明朗。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和谐均衡,始终保持平等关系,古典协奏曲在他的创作臻于成熟。

8. 大歌剧

【答案】19世纪法国歌剧体裁。特点为规模庞大,风格宏伟,多采用历史题材,常有豪华的布景、壮丽的芭蕾和合唱场景。梅耶比尔的《恶魔罗勃》达到19世纪大歌剧的顶峰,其他大歌剧作品还有瓦格纳的《黎恩济》、威尔第的《唐·卡洛斯》、罗西尼的《威廉·退尔》等。

二、简答题

9. 简述意大利牧歌的发展。

【答案】(1)兴起与发展:

牧歌(madrigal )大约产生在1530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多声部世俗音乐体裁。它最初只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娱乐而作,歌词的文学性很高,内容常常描写爱情或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演形式一般为三四个声部的合唱,表演范围局限在小场合,如家庭聚会等。

16世纪下半叶,牧歌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它在玛林秋、杰苏阿尔多等人的手中渐趋成熟,17世纪初在蒙特威尔第的影响下发展到顶峰,成为教堂音乐之外最重要的音乐体载。它常以世俗爱情、讽刺寓言为内容,表现手法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复调对位形式转为主调音乐形式,合唱通常为五六个声部,有时还会加入独唱; 牧歌发展到后期时运用了戏剧的手法,这使得当时的音乐渐渐接近人文主义者理想的古希腊式音乐。之后,意大利牧歌又在英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1520~1550年。这个时期的牧歌性质与弗罗托拉相似,采用自由创作手法,以主调音乐为主,多作四声部和弦式处理。代表作曲家有维拉尔特(Adriaan Willaert ,约1490~1562)、韦尔德洛(P.Verdelot ,约1470~1552)和阿卡代尔特(J.Arcadelt ,约1505~1568)等。

中期:1550~1580年。该时期的牧歌着重于诗文感性的内容,对每个重要的字都加以强调,较

多使用半音法,作曲手法以对位为主,大都是五声部的配置。代表作曲家有罗勒(Cipfiano de Rore , 1515/16~1565)、蒙特(Philippe de Monte,约1521~1603)等。

晚期:1580~1620年。该时期的牧歌发展到高度精致的形式,而且回到和弦式的主调音乐风格,出现了单声部独唱形式,半音法广泛使用,音乐的表现具戏剧化,五声部至六声部作品运用广泛。代表作曲家有:马伦齐奥(Luca Marenzio ,1553~1599)、杰苏阿尔多(C.Gesualdo ,约1560~1613)和蒙特威尔第(C.Monteverdi ,1567~1643)等。

10.古希腊的音乐哲学。

【答案】哲学是古希腊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最高成就之一,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本人亦是造诣深厚的音乐家,他们针对“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和目的”这两个课题,已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针锋相对的两派是“规则论”和“和谐论”,前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毕达关于“音乐的本质”

哥拉斯,他倾向于用“数”去解释音乐的本质,天文学家托勒密更进一步将音乐的调式与天上行星相对应;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克赛诺斯作为“和谐论”的代表,将人的主观因素作为促进音乐和谐

,的主要方面,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谈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

亚里士多克赛诺斯则认为“音乐的理解是由感觉和记忆两个部分组成”。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具有“净化”作用,柏拉图更为注重音关于“音乐的功能和目的”

,乐的教育功能,认为“音乐教育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在当时已形成了相对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学习音乐的目的概括为三个:“教育、净化、精神享受”

完备的朴素的音乐教育观念。

古希腊的音乐哲学是宝贵的希腊音乐遗产中较为全而深入的部分。

11.圭多在音乐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1)四线谱:

大约在10世纪,为更准确地记录音高,僧侣们在纽姆谱的基础上开始用线来表示具体的音高,最初只用一条线,使用的颜色是红色,它代表F 音,后来又在上方加进第二根线,通常为黄色,代表C 音。

约11世纪时,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僧侣圭多(Guido d'Arezzo,约997~1050)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线加至四根,发明了四线谱,这为五线谱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六声音阶:

在四线谱的基础上,圭多还创立了六声音阶,给每个音一个唱名。六声音阶主要是为学唱圣咏而设计的,音阶的结构和唱名如下:

从G 、C 、F 开始分别构成三种六声音阶,其中F 六声音阶必须将B 降低半音。不同高度的六声音阶都采用相同的六个唱名,实际上这就是现在首调唱名法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