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596中外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张石川

【答案】张石川(1899-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最早的电影导演之一。他拍摄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1916年); 中国电影第一部比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1923年); 引领电影市场风气以至不可收拾的武侠神怪连集片《火烧红莲寺》(1928年始); 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0年)等。这诸多第一,标识着张石川的不懈开拓创造的成绩。

2. 《城南旧事》

【答案】《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由此串结只个旧北京城南旧事,通过小英了的眼光看那此生活流程的片断,“离别”情感醒目而动人。

3. 《野山》

【答案】《野山》是1985年颜学恕拍摄的现实题材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换老婆”的乡村故事,戏剧性浓烈,但创作者有意淡化这种冲突,努力进行创作上的生活化、朴实化。影片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保持着冷静、客观的态度,奇妙的情感变化牵连传统与现代观念纠葛,扎实表现中国社会即刻发生的细微结构变化和巨人心理变化。该片荣获第六届金鸡最佳故事片等5项大奖,还获得第8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大奖。

4. 《芙蓉镇》

【答案】谢晋执导影片。《芙蓉镇》通过描述在“文革”期间湘西一个偏僻山区小镇几个小人物发生的命运演变,对“文革”的荒诞、非理性进行猛烈的抨击,反映中国妇女和广大知识分了在这场运动中所承受的悲惨命运,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影片以小角度引发出大主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非常成功。两部影片在艺术思想与技巧上都达到当时中国电影的出众水平,标志着传统电影的深厚与艺术变化趋向,也成为谢晋电影的经典代表。

5. “十七年”电影

【答案】1949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间生产的电影简称“十七年”电影。“十七年

电影”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记录。作为最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载体,电影除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外,还在更大意义上被当作树立权威意识形态的工具,在政治与艺术的结合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电影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赵一曼》《战火中的青春》等。

6. 国防电影

【答案】中国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提出“国防文学”口号不久,于1936年2月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必须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国防电影口号的提出及围绕这一口号的讨论,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品有《生死同心》《夜奔》《马路天使》等。

二、简答题

7. 简述《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案】《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1979年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张暖忻与作家、评论家李陀联合发表的文章,它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革新的宣言。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

(1)电影语言是一直在迅速、持续地更新着的,特别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的叙述方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等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文章提出应汲取外国电影的营养,创造中国自己的现代电影语言;

(3)文中总结了世界电影艺术在现代发展的几个趋势:

①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或者说电影的结构方式)上,越来越摆脱戏剧化的影响,而从各种途径越来越走向更加电影化;

②在镜头运用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

③努力探索新的电影造型手段;

④不断探索新的表现领域,如对人的心理、情绪的直接表现。文章提出洋为中用,加快我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

文章发表之初,有振聋发赣之效,被称为“探索片的纲领”“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

8. 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两个创作高峰期及其特点。

【答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取得了重大成就。仅1949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我国出品了40多部少数民族电影; 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迅猛发展,1978年至今,共有约200部少数民族电影问世。

(1)“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一个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民族性通过电影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民族性可概括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①对包括民族传说、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风民俗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再现,凸显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主题。如《刘三姐》《阿诗玛》两部影片分别取自壮族

和彝族中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其本身的民族传奇性就具备了审美价值。在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的展示上,“三大经典”为观众提供了难忘的少数民族记忆。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方面,除“三大经典”外,《草原上的人们》(1953). 《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 《冰山上的来客》(1963). 《景颇姑娘》(1965)等影片及其音乐和主题歌也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和音乐史册。这些民族音乐十分经典,表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强化了影片的民族特性。在民风民俗的再现上,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情感再现,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以“三大经典”为例,它们都采用了“对歌”这一少数民族常用的感情表达方式。如《五朵金花》中金花与阿鹏第一次相遇,用对歌的形式表露爱情,表达得坦诚、直接、自由。影片这样的描绘,比较符合白族青年表达恋情的方式,凸显了民族特色。颇具典型性的少数民族爱情的独特表现方式在其他影片中也较为常见,如《哈森与加米拉》(1955)用“追姑娘”等习俗表现哈萨克族的爱情,《草原上的人们》中表现了“敖包相会”式的蒙古族爱情,《芦笙恋歌》(1957)中用“抢花头巾”表现了拉枯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择偶方式。

②少数民族独特的视觉奇观,既适合电影视听表现又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魅力,为“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赢得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如《内蒙人民的胜利》(1950)中“套马”的场面,渲染了茫茫草原中策马奔腾的雄浑气势,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 《哈森与加米拉》中哈萨克族的“刁羊”场面不但凸显了民族特色,还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情趣。

③在叙事方式上民族性和电影特性结合,突破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语言方式,获得一种超越民族的审美价值。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方式主要为歌、舞、音乐及民族史诗,而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不同于本民族叙事方式的间离,使用了许多非少数民族叙事特性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表现其民族特色。其中类型兀素的运用最为显著。如“二大经典”之一的《五朵金花》,利用男主角阿鹏寻找恋人金花时却遇见多位名叫金花的姑娘而形成了一个个喜剧性的情景。如在影片《神秘的旅伴》(1955)中,惊险样式的设定使得彝族姑娘小黎英的旅途充满了艰险与恐惧,对安全的寻求拉近了她与化装成赶马人的瑶族民兵连长朱林生之间的距离,惊险的旅途成就了这对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观众还看到了瑶族、彝族与众不同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听到了沁人心脾的彝族情歌。具有民族特色的视听元素与电影类型元素、类型化叙事结合,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新鲜的审美感受。

(2)改革开放后:突破案白,提升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生产数量激增,艺术质量也有相当大的飞跃,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形成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①在表现民族风土人情等一般民族性上获得了新的突破,如《蜡玛的十七岁》(2003)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光表现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影片中所展示的哈尼梯田已超越了自然风光本身,它被赋予了一种精神象征意义,就像哈尼族人的心灵一般,在美丽、古朴与宁静中渐渐苏醒,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

②在保持一般民族性的同时,新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也开始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进行探究,力求再现真实的民族历史,使其具备独特的民族性,同时又产生历史厚重感,深层次拓展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主题。电影《松赞干布》(1988)表现了公元7世纪初,藏族著名政治家、社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