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要略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儒家思想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答案】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原因在于:
(1)汉武帝罢黯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儒家思想在后世流传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合乎统治需要的思想武器
①儒家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对社会上的纲常伦理作出了规范。
②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同时,他还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2. 为什么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
【答案】之所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原因在于:
(1)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发展、壮大的,即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因子的相互碰撞和借鉴,需要借助他种文化的积极成分,以培植文化发展的新基因。
(2)单因子的文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了无生气和自我消亡的文化。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汇的态势; 发展到今天,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也还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扬清弃浊,取长补短,以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3. 思考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
【答案】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具体表现为:
(1)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例如“天津”,原处海中,至隋以后才露出水面,成为南北交通必经之地。据传,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起兵往南京夺位,率军由此出兵南下,因天子渡津于此,赐名“天津”。
(2)地名的简称、别称等的由来、命名、寓意都蕴涵着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辽宁之称,清初以其地为清王朝发祥之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名奉天省。直至1929年,张学良主持东北军政,“易帜”服从国民党中央政府,才取辽河地域永久安宁之意,改称“辽宁”。
(3)地名的变迁既反映人们对地形、地理位置的认识,也反映该地历史人文的变迁
例如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和嘉陵江蜿蜒其间,故称江州; 为周初巴国,因隋、唐、宋时三次为渝州治所,故简称“渝”。“重庆”之名,其说有二:①重庆北宋时为恭州,南宋光宗继位前,于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被封于此,是年又受禅即帝位,于是取双重庆贺之意,改恭州为“重庆府”; ②因重庆位于绍庆和顺庆之间,合双庆而为府名。
4. “三皇五帝”传达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答案】“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其成因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三皇五帝”传达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1)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过程:
(2)人类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由渔猎阶段进入农业阶段;
(3)原始时代人类的渔猎生活以及初步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情况。
总之,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 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从秦汉时起,三皇五帝就被奉为神明,列入祀典,进行祭祀。
5. 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房四宝”的意义。
【答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房四宝”的意义,主要有:
(1)“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传承所依靠的重要载体之一
担负这一传承任务的骨干人群,自然是今天所称的知识分子,即文人。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是历代文人把它书写出来,经过刻印,成为典册,其间各个环节所适用的工具中,笔、墨、纸、砚是最主要的四件,与此同时,也是文人进行书画艺术创作的必用器具,美其名曰“文房四宝”。
(2)“文房四宝”辅助工具的实用价值
除笔、墨、纸、砚外,文房里还要有其他辅助工具,如笔筒、笔架、笔洗、印盒、图章等。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如今的“笔、墨、纸、砚”专指“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
(3)“文房四宝”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2009年9月宣纸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和造纸科技史上的一朵奇葩。
6. 中国的宫殿建筑与陵寝建筑体现了哪些文化意蕴?
【答案】(1)中国宫殿建筑体现的文化意蕴
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
①从考古发掘知道,远在奴隶社会,供奴隶主居住和使用的房屋,其居住规模就比较大。到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以后,为了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领有天下的威严,宫殿的建筑设计特别追求高大、雄伟、壮丽。它反映了唯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②中国封建时代的宫殿建筑,有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得最为突出。殿顶装饰的各式各样的动物,象征了吉祥安定、灭火消灾、主持正义、剪除邪恶,也是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2)陵寝建筑体现的文化意蕴
一些国君在墓造得如同山陵一样,因而帝王的坟墓就称为“山”或“陵”,加上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等,合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陵寝”。但实际上帝王的陵寝还包括地下宫殿在内。帝王的陵园建筑规模很大,这也是显示帝王的威严和至尊。
7.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
【答案】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的看法:
(1)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2)为避免在阶级搏斗中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
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搏斗中遭到宗族残灭、社稷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公连仲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前后八九十年间,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并为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变法运动,是旧的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的产物,实质上是一场摧枯拉朽的封建化运动。各国变法的结果,使奴隶主贵族普遍遭到沉重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得到化解,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迈入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3)改革过程中,革新与守旧力量的抗衡
改革是为了化解和克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旧矛盾,但在化解与克服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作为旧矛盾的主要力面必然为保持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改革,从而引发革新与守旧的斗争,这是改革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北宋中期,为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依靠王安石进行变法,全面改革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先后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力图达到富国强兵的日的。新法的实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