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单位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间相互作用

【答案】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

2. 中心—外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是上世纪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该理论认为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则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3. 遍在原料

【答案】遍在原料是指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4. 极化效应

【答案】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5. 物流业

【答案】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具有复合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6. 区域产业结构

【答案】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具有条件制约性、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征。

7. 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

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就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 区位条件

【答案】区位条件是指场所所具有的条件和资质。现实中,某种类型人类活动常常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而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

9. 区位理论

【答案】区位理沦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己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 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己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占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10.交通网的连接度

【答案】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11.溢出效应

【答案】溢出效应是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则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12.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答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有关要素禀赋的论点。它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二、简答题

13.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及其与劳动费指向间的关系。

【答案】(1)劳动费指数的概念

劳动费指数是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成本指数大,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2)劳动系数的概念

劳动系数是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

/区位重量。

(3)劳动系数与劳动费指向间的关系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区位的指向强。即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会愈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

14.分析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弗里德曼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里德曼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1)前工业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没有等级结构分异。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2)过渡阶段

出现了区域经济的中心,打破了原始均衡状态。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3)工业化阶段

形成丁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

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15.论述空间近邻效应的定义,原因并举例说明其影响

【答案】(1)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2)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

无论哪种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倾向于按就近原则组织相关的资源和要素进行生产和经营。同时,在进行发展决策时决策者能够获取的信息常常以周围地区的居多。因此,为了降低决策风险,他们大多倾向于在周围地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虽然,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各种经济活动到较远的地方谋求发展己比较方便,但是,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其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发展的区位时仍将以周围地区为主。

(3)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在满足发展所需条件的前提下,各种经济活动一般都会采取由近及远逐步推进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空间、建立分支机构、寻求发展合作伙伴等。

②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可投入到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要素是有限的,同时市场的需求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