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甘肃省培养单位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部规模经济
【答案】内部规模经济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内部规模经济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经济,管理经济,商业经济,风险承担经济,研发经济。
2. 产品周期理论
【答案】产品周期理论是由弗农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的一种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他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3. 综合等费用线
【答案】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可以用综合等费用线来形象的加以说明。
4. 配第—克拉克定理
【答案】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5. 经济梯度
【答案】经济梯度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如果以基层行政区为单元,把各行政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标示在各行政区域的中心附近,把数值相同的点连接成线,编制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图,可以在地形图上反映出国家或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状况。
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为发达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7.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答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有关要素禀赋的论点。它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8. 区域经济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
9. 劳动力成本指数
【答案】劳动力成本指数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10.区域经济相对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已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11.溢出效应
【答案】溢出效应是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则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12.通道扩张
【答案】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
二、简答题
13.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运费构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
的原理。
(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4.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
【答案】(1)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切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原料指数大小不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①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
地的最佳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
(2)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劳动力成本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劳动力成本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 劳动系数小,说明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3)集聚指向论
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第二次偏移。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人时,便产生集聚。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 反之,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15.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企业最佳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选择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 需求附着价格变化与市场区大小不同而变化; 单个企业的市场区域围绕市场中心呈圆形区域,需求曲线围绕价格变化轴旋转而成的需求圆锥体为需求总量; 多个企业市场区域的均衡空间呈蜂窝状的六边形市场结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