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窑洞的陈述,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
A. 窑洞主要有两种:靠崖窑和下沉窑
B. 下沉窑是平地挖坑成院,坑(院)壁上掏窑
C. 窑洞冬暖夏凉,但也有潮湿、通风不好的缺点
D. 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分布于豫西、晋中、陕北、陇东、新疆吐鲁番一带也有分布
【答案】D
【解析】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下沉式窑洞是在原状土中挖凿的窑洞或利用生土、沙石掩覆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而挖掘的拱形穴居式住宅。不是以天然土起拱的,是挖掘出的洞穴。
2. 旋子彩画根据用金多少、图案内容及颜色层次可分为( )。
A.5种
B.7种
C.11种
D.8种
【答案】B
【解析】根据用金多少、图案内容和颜色的层次,旋子彩画又可分为7种:①金琢墨石碾玉;②烟琢墨石碾玉;③金线大点金;④墨线大点金;⑤金线小点金;⑥墨线小点金;⑦雅伍墨。
3. 我国传统住宅采用砖墙承重构筑类型的主要分布地,不包括( )。
A. 山西
B. 陕西
C. 河南
D. 皖南
【答案】D
【解析】我国传统住宅采用砖墙承重构筑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在山西、河北、陕西、河南等省
份。
4.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斗拱的结构机能开始减弱的现象出现于( )。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斗拱的结构机能开始减弱的现象是在元代,这是通过实物考察得出的结论,例如,昂在宋朝之前,通过斜向支撑,作为受力构件出现,而在元代开始向水平向构件发展。1934年《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林徽因女士在前言部分对此一斗拱机能演变过程有所论述。
5. 下列有关中国传统民居住宅结构类型的陈述,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
A. 北方多用木构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
B. 南方多用木构穿斗式,如皖南徽州民居住宅
C. 砖墙承重式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D. 广西和贵州的壮族、侗族民居住宅常用干阑式
【答案】B
【解析】南方民居住宅,如在皖南徽州、江浙等地,多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彝族住宅构架用穿斗而不落地,形成木拱架。山墙边贴用穿斗式增强其抗风性能,明间则改用大梁联系前后柱,为抬梁、穿斗混合式,使空间开敞、庄重。
6. “方上”一词是指( )。
A. 陵墓
B. 台阶
C. 塔基
D. 柱础
【答案】A
【解析】方上是指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墓葬制中,地面出现高耸的封土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存在高崇的封土,墓的称谓由“墓”到“丘”,最后为“陵”。秦始皇大崇坟台,汉因秦制,帝陵起方形截维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除汉文帝霸陵是依山为陵,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的帝陵墓。
7. 唐宋至明清,中国园林在东晋和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
A. 规模扩大,普及民间,形式多样,建筑增多
B. 理景的普及化,园林功能生活化,造园要素密集化,造园手法精致化
C. 从帝王园囿转向私家园林,从田庄气息转向“诗情画意”,从“阡陌纵横”转向“堂馆亭阁”,从儒家思想转向道家思想
D. 理园情趣诗意化,园林功能生活化,造园要素自然化,造园手法简约化
【答案】B
【解析】后期由于佛教哲学与艺术的传入,以及中国社会中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趋于雄浑而带巧丽的风格。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唐宋至明清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理景的普及化、园林功能生活化、造园要素密集化、造园手法精致化四个方面。
8.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商君书》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 )。
A. 城乡关系
B. 政策法规
C. 区域经济
D. 交通布局
【答案】B
【解析】《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宄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9. 清代帝苑的构成要素有( )。
A. 宫室建筑和园囿建筑两个部分
B. 自然的山水和人工的建筑两个部分
C. 山林、湖泊、建筑三个部分
D. 居住与朝见的宫室和供游乐的园林两个部分
【答案】D
【解析】清代的帝苑一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宫室部分占据前面的位置,园林部分位于后面。
10.九脊殿是指哪一种屋顶形式?( )
A. 庑殿
B. 歇山
C. 八角攒尖
D. 重檐庑殿
【答案】B
【解析】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