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824中文综合考试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分化字? 什么是母字? 说出分化字与母字的表义分化情况。

【答案】(1)分化字与母字

原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宽泛的字,到了后来,分化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化的字,称作分化字。原来职能未分的字称为母字或原字。分化时,多是增加或改换义符、声符,造出分化字。如北,背; 辟,避。

(2)分化字与母字的表义分化情况

古今字的绝大多数是母字与其分化字构成的。这类古今字从后世的分工上看,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母字表引申义,分化字表本义。例如“益”与“溢”。益字本义是水漫溢,引申则又有增益、利益、更加等义。后来加水旁新造“溢”字专表本义,“益”则只表引申义了。古书先后在记录漫溢这个词时,益和溢构成了古今字。

②母字表假借义,分化字表本义。例如“莫”与“暮”。莫字的古字形象日落草莽之中,本义为昏暮,因时常借用为“莫须有”的莫,后来便又加日旁新造暮字专表本义,莫与暮构成古今字。

③母字表本义和部分引申义,分化字专表某一引申义。例如“解”与“懈”。解字从角从牛从刀会意,本义为解剖,引申又有懈怠、松懈的意思,后来加心旁新造懈字,用以专表解字的这一引申义,而本义和其他引申义(如放开、解脱等)仍由解字承担。

④母字表本义,分化字表假借义。例如“辟”与“避”、闢; 、“譬”、“僻”。辟字本是会意字,本义为法,在上古又经常假借为躲避、开闢、譬如、乖僻等字,后来增加形旁,分别为这些假借义新造专字。古书先后在记录这些词时,辟字在不同词义上分别与避、闢、譬、僻构成古今字。

⑤母字和分化字的表义分工具体化。例如“受”与“授”。古代“名动相因”,行为动作与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每用同一个来表示,故兽在上古兼有禽兽和狩猎两个方面的意思,后世新造狩字专表狩猎(动词),而兽字则专表禽兽(名词)了。

二、分析题

2. 解释语法现象。

(1)齊侯曰:“豈不榖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2)我之懷牟,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3)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5)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答案】(1)两个分句中的宾语“不榖" 、“先君之好”前置,古代汉语中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复指宾语,“是”也要放在动词之前。

(2)分句“其我之謂矣”中宾语“我”前置,古代汉语中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之”也要放在动词之前。

(3)分句“一言以蔽之”中宾语“一言”前置。

(4)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

(5)夫人: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夫人。

3. 指出“节”字的含义,并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l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5)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

(6)节器用。

(7)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8)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

(9)今臣智不能存国,节不能死君,勇不能待寇。

(10)而擅离职一节,实臣部职掌,臣待罪铨曹,不得不言。

【答案】(1)节:竹节。

(2)节:骨节。

(3)节:季节,节气。

(4)节:礼节,仪礼。

(5)节:限制,管束。

(6)节:节约。

(7)节:节奏,节拍。

(8)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9)节:气节,节操与义行。

(10)节:段,截。

节是形声字,从竹,即声。其本义为“竹节”,其余义项均为引申义。

4. 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和古今字现象,說明其本字或今字。

(1)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3)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己!

(4)“臣竊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孟嘗君小說。

【答案】(1)“逝”通“誓”,发誓。

(2)“离”通“罹”,触犯,遭受。

(3)“暴”是“曝”的古字。后写作“曝”,晒。

(4)“责”是“债”的古字,后写作“债”,债款。

5. 阅读下列这段古文,解释下加横线的虚词的用法。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答案】(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于”用来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意义。

(2)生庄公及共叔段:连词“及”,用来连接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

(3)故名曰寤生:连词“故”,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

(4)遂恶之:

①连词“遂”,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②人称代词“之”指代郑庄公。

(5)亟请于武公:副词“亟”,修饰动词“请”,表示“屡次”。

(6)公弗许:副词“弗”,修饰动词“许”,译为“不”。

(7)公曰:“制,岩邑也:语气词“也”,在句末表示判断。

(8)虢叔死焉,“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功能,可译为“在那里”。

(9)谓之京城大叔:人称代词“之”,代指“共叔段”。

6. 仔细阅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

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