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答案】C

2. 在多次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

A. 图式

B. 命题

C. 表象

D. 产生式

【答案】A

【解析】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 表象表征的往往是事物的知觉特征,使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式表征的是对某个主体的知识所具有的综合性质,通常组合了概念、命题和表象; 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

3. 某校有2500名学生,现要抽取100名进行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调查者将学生总体按姓氏笔画排列,把总体划分为K=2500+100=25个相等间隔,如随机抽取第1名为第10序列,那么依次抽取第35、60、85、110……直至抽够100名学生为止。这种抽样方法是(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系统随机抽样

C. 分层随机抽样

D. 整群随机抽样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抽样方法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简单随机抽样是以随机原则为依据的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常用的有抽签法和随机数目表抽样法两种; 系统随机抽样是指

按一定的间隔顺序,在总体中抽取样本。方法是先将总体中的每一个单元按一定标准排列并编号,然后确定抽样间隔,即用总体的个数除以样本个数,最后采用抽签法或随机数目表选择一个抽样的起点,按照抽样间隔依次往下选取样本i 分层随机取样是指按某些特征,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即子总体),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从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整群随机抽样是指将总体划分成许多组或层,按照随机原则在组或层(整群)中抽样,抽取的整群全体成员均为样本。这道题算是很中规中矩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

4. 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

A.7岁

B.8岁

C.9岁

D.10岁

【答案】A

5. 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 )。

A. 卢梭

B. 夸美纽斯

C. 乌申斯基

D. 福禄培尔

【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所谓“泛智”是一种全面的、能为所有人所掌握的全部知识。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6. 下列不属于梁启超教育思想范围的是( )

A. 女子教育

B. 师范教育

C. 儿童教育

D. 平民教育

【答案】D

7. 学生因“凹透镜”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凸透镜”知识的学习。这种迁移现象是( )

A. 纵向迁移

B. 横向迁移

C. 一般迁移

D. 普遍迁移

【答案】B

【解析】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凹透镜与凸透镜是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因此,答案选B 。对于迁移的分类一定要弄清楚,理解透彻。位置上。

8. 认为学业求助是缺乏能力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构成威胁的学生,其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是( )

A. 掌握目标

B. 学习目标

C. 任务日标

D. 表现目标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中的目标定向理论的掌握程度。通常,在教育实践中,当儿童面对学业的失败和困难时,通常有有两种反应,一种表现出无助取向,把困难视为失败,看做自己能力低下的表现; 另一种,表现出进取取向,进取者则把困难视作暂时的挫折和进一步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将难题看做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解决的挑战,德韦克发现,这是因为这两类儿童有着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积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是掌握目标定向,叫做学习目标定向,任务卷入目标定向。消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是成绩目标定向,也叫做自我卷入目标定向。由此可见,ABC 是同样的意思,是积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这道题说的是消极取向的孩子,所以,应该选择D 。

9. 凯米斯倡导的教育行动研究类型是( )

A. 理论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B. 技术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C. 反思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D. 批判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答案】D

【解析】早期的行动研究以勒温为代表,以技术取向为基本特征,特别注重行动假设、计划等研究过程,强调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以斯腾豪斯为代表的实践取向,旨在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功能性文盲、教育荒废等教育问题; 以凯米斯为代表的批判取向,反对科学研究中的“研究一应用”模式,主张在教育研究中揭示个人及团体的真正利益,揭露教育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之根源,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