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南大学物理系708教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儒家八派
,【答案】儒家八派指战国时期儒家分化而成的八个派别,又称“八儒”《韩非子。显学》:
“孔墨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子张即领孙师,漆雕氏即漆雕开,为孔子弟子。子
,长期讲学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孟氏即孟辆,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孙氏即荀况(又称孙卿)
稠下学宫。以上五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的,其余三派指谁,则尚难判定。颜氏,或曰当是颜渊,
,最著者为颜渊。梁启超则说:“孔门颜氏有数人(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氏弟子共有八人)
然颜渊先孔子卒,是否有弟子传其学,无可考,此文颜氏之儒不知出谁何也”。仲良氏亦无可考,或谓即陈良。《孟子·滕文公上》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乐正氏一说指曾子弟子乐正子春,一说指孟子弟子乐正克,八派中影响最大者为“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
2. 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 社学
【答案】社学是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等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为内容。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即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15岁以下儿童为对象,内容增《御制大浩》、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亦令各直省府州县广设,每乡一所,以通晓文义,品行谨厚者充任社师。
4. 鸿都门学
,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答案】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
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关系。由于汉末宦官集团政治势力的膨胀,太学生站在官僚集团一边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宦官集团便投
汉灵帝所好,怂恿灵帝办鸿都门学,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大多在政治和爱好上与汉灵帝相投合。学校专以尺犊、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因此,它受到官僚集团的猛烈抨击。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但鸿都门学本身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旱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5. 西南联合大学
【答案】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内迁的3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国立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七七事变后,教育部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联合组成临时大学。1937年8月临时大学筹备会在南京成立,11月1日,在长沙正式上课,共设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7个学系。校本部设在原圣经书院德涵女学旧址,文学院设在南岳,校务由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主持,年底战火逼近长沙,又西迁云南昆明。1938年4月抵达昆明后,改“西南联合大学”名,5月4日正式开学,同年秋增设师范学院,附设师范专修科,增设航空工程学系以及电讯专修科,1939年又设立先修班和进修班。1940-1941学年,发展为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有教师350多人,学生3000多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誉为人后方的“民主堡垒”
发生过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反内战、反暴行、争取民主运动。1946年5月,联大宣告结束,各校分别返回平、津原址复校。
6. 岳麓书院学规
【答案】《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斋
,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止醵钱群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
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则以待四方高明; ④无
,由师批改,倘或未当,即携原卷相商,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以求至是”;
,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处,可即与之相商; ⑥学问务在身通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
,而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 切忌“摘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
,故学问思辨,必“自矜通儒”; 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 ⑧《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于“立身、敦品、养性”; 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二、简答题
7.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的一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陆九渊一样,
,,更重“尊德性”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所谓“知行合一”
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王守仁批判地吸收了朱熹的“知行相须”“行重于知”的思想,扬弃了朱熹“知先行后”的
割裂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王守仁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
,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小行”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王守仁本是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的,然而实际上,他的“知行合一”说中也有知决定行的含义,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不同的是,朱熹
,先天具备。至于“知”在“行”主张“行”之前,先须向外求“知”; 而王守仁则认为“不假外求”
的前面,二人则是一致的。
总体而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良知”为标准,统一于“良知”的内心活动,宣扬了道德动机论与先验论。他所谓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是以知为行,把行的客观内容主观化; 他所谓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是以行混知,把知的复杂过程简单化。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结于个体的自觉行动,看到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作用,表现了对道德的自我意识感的重视及对道德行为的能
,在中国古代动性的极大强调。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上看,他反对“知行脱节”与“知而不行”
教育思想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的“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抹煞了两者的差别,混淆了知行概念,而且他的理论体系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8.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一本著作? 如何理解其含义?
【答案】(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中的《子张》。
(2)“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丘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元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有没有把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弟子们受到这种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日快说出“不仕元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氏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职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上了轨道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退隐。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