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822民法学与刑法学之《民法》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添附
【答案】添附是指数个不同所有人的物结合成一物(合成物、混合物),或者由所有人以外的人加工而成新物(加工物)。添附一般是附合、混合的通称,广义的添附还包括加工在内。这三者都是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方法,在法律效果上有共同点。基于添附的事实而产生的所有权归属问题,有这样几种解决途径,即:恢复原状,各归其主; 维持现状,使原物的各所有人形成共有关系; 维持现状,使因添附而形成之物归某一人所有。
2. 遗产
【答案】遗产是继承权的标的,是继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遗产的范围包括:①公民的私人财产所有权。包括:a. 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 b. 公民的房屋、生活用品; c. 公民的林木、牲畜、家禽; d. 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e. 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②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中的财产权利。③公民的债权、债务。债的性质属于财产关系。凡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债务,允许移转和继承。④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主要有有价证券、某些他物权(如抵押权、留置权、典权等)。⑤遗产不仅包括积极财产(权利),也包括消极财产(义务)。
3. 代书遗嘱
【答案】代书遗嘱是指非由立遗嘱人自行书写的遗嘱,而是由代书人根据立遗嘱人的意思表示代为书写的遗嘱。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4. 代理权
【答案】代理权是指能够据之进行代理并使行为的效力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权限。代理权是一种权力义务关系,代理人被授予改变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权力,被代理人承担接受这种被改变的关系的相应义务。代理权的取得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三种。
5. 除斥期间
【答案】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依法确定的对于某种权利所预定的存续期间,又称预定期间。其主要特征有:①除斥期间一般是法律规定的。从立法例看,除斥期间一般是法律规定的,也有法律规定可以由当事人确定的情况。②除斥期间是某种权利存续的期间。这里所指的某种权利,是指有限范围的权利。
二、简答题
6. 何为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案】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管理他人事务的人,为管理人; 事务被管理的人,为本人。
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包括:
(1)为他人管理事务
管理他人事务,就是为他人进行管理或者服务。这是成立无因管理的首要条件。
①管理,是指处理事务的行为。它既可以是民事法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
②事务,是指有关人们生活利益的一切事项。它可以是有关财产的事项,也可以是非财产的事项; 可以是继续性的事项,也可以是一时性的事项; 可以是法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
③管理的事务必须是他人的事务。根据事务的自身性质,可以将事务分为三类:
a. 客观的他人事务,得成立无因管理;
b. 客观的自己事务,不成立无因管理;
c. 中性事务(即客观上无法判断是自己的事务还是他人的事务)中,主观的他人事务,也可成立无因管理,但管理人应负举证责任。
(2)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
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简称为管理意思,是构成无因管理的主观要件。
①管理意思的判断标准
a. 应是本人对其事务的管理要求;
b. 事务管理的社会常识;
c. 管理人所具有的管理知识水平。
②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其典型形态是专为本人谋利益的意思; 但也允许管理人在有为本人谋利益的意思同时,为自己的利益实施管理或服务行为。
(3)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
无因管理中的“无因”,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它是无因管理成立的重要条件。 ①在下列情况下不能发生无因管理:管理人负有法定义务; 管理人负有约定义务。
②衡量管理人有无法定或约定义务,应当以客观的标准确定,而不以管理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如果负有义务而管理人误认为没有义务,其管理事务不能构成无因管理; 如果本无义务而管理人误认为有义务,其管理事务仍然构成无因管理。
7. 简述诉讼时效的中止。
【答案】(1)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又称诉讼时效期间不完成,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待阻碍时效期间进行的法定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在于使怠于行使权利者承担不利后果。
(2)不可抗力和其他障碍为使诉讼时效期间中止的法定事由。其他障碍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①权利人为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而无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己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
②继承开始后,没有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
③其他构成行使权利之障碍的事由,由法官以自由裁量权决定之。
(3)诉讼时效期间可以中止的时间,为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
(4)诉讼时效期间中止后,中止的期间不计入时效期间内。待中止事由消除后,时效期间继续进行,与中止前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合并计入总的时效期间。
8. 继承权的丧失及法定事由。
【答案】(1)继承权的丧失
继承权的丧失,又称继承权的剥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在发生法定事由时取消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其可分为绝对丧失与相对丧失。
①继承权的绝对丧失,又称继承权的终局丧失,是指因发生某种法定事由,继承人的继承权终局的丧失,该继承人绝对不得也不能享有继承权。
②继承权的相对丧失,又称继承权的非终局丧失,是指因发生某种法定事由继承人的继承权丧失,但在具备一定条件时继承人的继承权最终也可不丧失。
(2)继承权丧失的法定事由
依据《继承法》第7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四种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①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构成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行为须具备两个条件:a. 客观上继承人实施了杀害被继承人的行为。杀害行为是指以剥夺人的生命为目的的违法行为。b. 继承人主观上有杀害的故意。至于继承人的杀害故意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则在所不问。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论是既遂还是未遂,也不论其是否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都丧失继承权。但因实施正当防卫而杀害被继承人的,因其行为不具有不法性,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
②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构成这一法定事由的条件包括:a. 继承人杀害的对象是其他继承人。其他继承人是指继承法上规定的实施杀害行为的继承人以外的其他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内的人。b. 杀害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遗产。由于杀害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遗产,因此,该杀害行为只能是故意,而不可能是过失。只要具备以上条件,不论继承人的杀害行为既遂未遂,也不论其是否被追究刑事责任,均丧失继承权。
③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遗弃被继承人,是指继承人对被继承人故意不尽扶养义务,使被继承人处于危难或困境。构成这一行为的条件为:a. 被遗弃的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继承人。b. 继承人有能力和条件尽扶养义务而故意不尽扶养义务。
虐待被继承人,是指继承人在被继承人生前以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身体上或者精神上的摧残、折磨。但虐待行为与遗弃行为不同。虐待行为有轻重之分。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才丧失继承权; 否则不丧失继承权。
④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伪造遗嘱,是指继承人故意以被继承人名义制作假遗嘱。篡改遗嘱,是指继承人故意改变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的内容。销毁遗嘱,是指继承人故意将被继承人所立的遗嘱毁灭。
遗嘱是被继承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其财产的法律行为,设立遗嘱是被继承人的权利,合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