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58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之社会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

【答案】在社会分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阶级的含义列宁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精确揭示了阶级的实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的划分标准上述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总起来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阐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1)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即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总方针之后:

a. 农村改革先行一步;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试点。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试点工作;

c. 政治体制改革启动;

d. 创办经济特区。

②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即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前。 a.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b.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e. 对外开放前沿地带逐步形成,沿海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③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时期,即从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和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至今。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大大晚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特征。

①曾经是帝国主义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中国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虽然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现代经济和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地破坏了中国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还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灾难。由于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压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中国在取得政治独立迈向现代化时,基本上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正在逐步形成。因此,中国在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

②“迟发展效果”。山于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以及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③“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一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④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一方面,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由于中国处在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政府往往通过控制外资、扶植本国工业等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谋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发展。由于国情的限制,中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推动者和领导者,才能克服种种落后状态对现代化进程的抑制和反抗,控制住由于整个国家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种种紧张局面,协调各种社会冲突,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使之不被任何力量中断。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往往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赶超型”现代化进程中,一般只能山政府发挥中心的指导作用,表现为:

a. 由政府投资建立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b. 建立一定的公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带动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发展; c. 国家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如银行、信贷部门,以直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向。

3. 简述科塞“冲突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科塞的冲突论被认为是功能冲突论,其主要观点包括: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科塞虽然强调社会冲突的正功能,但也没有忽视其反功能。从冲突的性质来看,如果群体内冲突的双方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冲突就会对社会结构发挥积极的功能; 如果群体内冲突的双方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冲突就会造成社会结构的毁灭。从群体的内部结构来看,群体需要成员以全部人格投入,且压制冲突,那么爆发冲突使群体有解体的可能; 如果群体只需要其成员部分人格的参与,且允许冲突的存在,那么爆发冲突能够消除成员对抗的紧张状态,从而对社会结构具有稳定和整合的功能。

(2)外群体冲突的功能

①外群体冲突对群体内部状态的影响。科塞认为外群体冲突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因为与其他群体的冲突能动员起群体成员的活力,进而增强群体团结。但是缺乏内部团结的群体面临外部冲突时,也可能会瓦解。所以经常与外部发生冲突的群体不容忍内部的冲突。

②在那些结构松散和开放的群体中情形却极不相同。在松散结构和开放社会中,很少要求成员以整个人格参与,更能显示出结构的灵活性。在这样的群体中,由于允许对抗的要求直接和立刻的表达,群体能够通过消除小满的原因重新调整其成员的关系,使自身得以稳定。此外,冲突在这样的群体中经常发生还有助于现存的规范获得新生,或者推动新规范的产生,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自己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生存。

③外群体冲突对社会融合及扩展的影响。科塞指出,外群体冲突可以把“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带进一个公共的社会活动领域”。此外,这种结构助长了有各种不同目的的联合和联盟的相互交叉往来,因而阻止了同盟沿一条线分裂。(3)安全阀制度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科塞主张社会应将这种机制制度化,并成为安全阀制度。准确地说,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

(4)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现实性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因为它能使社会系统更加关注个人的需求,增加社会系统的团结,使社会系统更有效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如果社会系统允许现实性的冲突,并很好地加以解决,就会促进社会系统的活力和生命力,防止群体蜕化为反对变迁或对成员的个人需要不闻不问的僵化系统。

4. 社会变迁有哪些原因?

【答案】(1)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①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及其创造物一一劳动工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近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大大加快了社会变迁的步伐;

②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动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