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下列研究假设中,不符合研究假设表述规范的选项是( )。
A. 灌输不利于学生创造了的发展
B. 集中识字和分等识字的教学效果则是差异
C. 人均受教育年限越大,人生出生率越低
D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工龄和工作压力正相关
【答案】B
【解析】一般来说,一个规范表述的假设,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标准:①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②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即表述的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不至于造成歧义的,假设语义模糊就无法检验; ③假设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当然,可以是肯定陈述,也可以是否定陈述; 可以是全称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是单称(部分)肯定或否定。
2. 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
A. 习得效应
B. 情绪唤起效应
C. 抑制效应
D. 反应促进效应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而习得新的行为。这种间接习得的行为既可能促进原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有可能抑制原有行为的发生。观察学习有三种行为效应:抑制效应、扩散效应和促进效应。其中,抑制效应是指当学习者观察到某榜样因某一行为而得到了令人仄恶的后果,此时效仿的体验会增强对这一行为的抑制,那么抑制效应一也就发生了。
3. “六学二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 )
A. 隋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汉代
【答案】C
4. 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18世纪后期在得过出现的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寓教学于游戏和活动之中的新式学校是( )。
A. 劳动学校
B. 泛爱学校
C. 实科学校
D. 文科学校
【答案】B
,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培【解析】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学校”
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
5. 唐朝时期,从哪个国家引进了佛学? ( )
A. 朝鲜
B. 印度
C. 日本
D. 波斯
【答案】B
6. 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所西式学校是( )
A. 马礼逊学堂
B. 徐汇公学
C. 崇信义塾
D. 格致书院
【答案】A
7. 在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中”,生员初入学时进入( )
A. 外舍
B. 内舍
C. 上舍
D. 中舍
【答案】A
8. 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
A. 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B. 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 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小冉受欺负
D. 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内涵与实质的理解程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它与“管理”、“自学”不同,更与“以牙还牙”等负面的“训练”有本质区别。这道题的关键还是要找到每个选项的关键词,ACD 的关键词分别给出,是训练、管理和学会。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
9.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向雅典青年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是( )
A. 了解自然
B. 熟悉社会
C. 虔信上帝
D. 认识自己
【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宣扬神学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和主宰的。他否认自然界有任何规律性可循,反对认识自然现象,肯定人只能认识自己,研究自己的心灵,在自我认识中,探索、寻找永恒真理,寻找最高的善一智慧。
10.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教育采取了什么政策? ( )
A. 不抵抗政策
B. 放弃政策
C. 取消政策
D. 战时须作平时看
【答案】D
11.“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于}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
A. 顺序性和阶段性
B. 社会性和历史性
C. 相似性和差异性
D. 现实性和潜在性
【答案】B
,是马克思【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教育性质的认识。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经典论述。这段话集中说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12.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