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生物题库>第二章 遗传与进化题库

问题:

[单选] 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A . n/4
B . n/8
C . 0
D . n/16

研究发现,将同种果蝇分别在淀粉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上培养多代。然后将其混合培养,果蝇仍倾向与在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交配。对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两类培养基为果蝇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 这种交配偏好可视为一种选择作用。 长期选择性交配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差异。 出现了选择性交配说明果蝇间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概念,说法错误的是()。 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形态、大小、结构相同的染色体。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大小一般不同。 卵细胞或精子中的所有染色体。 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由蛙的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 由花粉离体培育成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长成的小麦植株。 由小麦含三个染色体组的花粉直接发育成的试管幼苗。 由玉米种子发育成的幼苗。 如图是某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情况示意图,若用A、a,B、b,C、c,D、d表示染色体的基因,则该种生物的基因型以及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 ABCd,1。 Aaaa,8。 AaBbCcDd,8。 BBBbDDdd,4。 根据以下材料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一、感受文化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发生的。 (三)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个体都是单倍体,由于没有用秋水仙素处理,因此不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植株,C正确。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