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基本知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答案】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认为以下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况:①沟通。政策内容及执行方法如果能清晰地传达给政策执行人员,则能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促进政策执行的成功。②资源。充分的资源供给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之

一。大致来看,政策执行所涉及的资源包含四项:人员、信息、设备和权威。③执行者偏好。政策执行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他们对政策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④官僚组织结构。包括标准作业程序和执行权责分散化两个部分。

2. 模型

【答案】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日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3. 预测

【答案】预测是指对尚未发生、日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管理者掌握情况,选择对策。预测存在不同类型,按照预测的时间尺度和期限不同,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按照预测的功能不同,大致分为直觉性预测、探索性预测、规范性预测、综合预测; 按照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4. 全体一致规则

【答案】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是指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全体一致规则有四个基本特征:①一票否决; ②“帕累托最优”,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③决策成本过高; ④鼓励“策略行为”,如:讨价还价、弃权。

5. 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顶测的方法。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

6. 博弈理论

【答案】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小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在政治交易的情况下,公共政策目标与方案的重要性和可靠性都要大打折扣。在宏观层面上,博弈理论把公共政策执行视为各级政府或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执行博弈的研究构成了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要分水岭,博弈理论使人们对于政府运作的认知逐渐扬弃了传统静态的层级节制观点,并进而转变为以动态的府际关系为核心。政治学的博弈理论认为,在冲突与竞争中,甸一个参加者都力求获得最大收益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7. 政策影响

【答案】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8.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二、简答题

9. 政策规划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

【答案】在政策规划活动中应该遵循以下六个方面的准则:

(1)集中性。指将稀少的资源集中于策略性的项目上,即不能将原本稀少的资源浪费于无优先性的项日上,而必须集中应用于策略性的因素。策略性因素是指政策设计所涉及的关键性的、主要的及基本的因素(包括优点、缺点、机会与威胁等)。

(2)清晰性。指目标清晰及进行步骤的明确,目标必须清楚简明,才能得到民众的共鸣与支持。同样,进行的步骤越明确,就越有利于政策规划的执行。

(3)变迁性。政策必须有足够的弹性或缓冲以保证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调整,即政策、方案及计划的设计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快速的调整,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功能的变动等。要使政策具有适应性,就须通过以下途径或活动加以推动:①建立“水平侦测性活动”以确认政策可能遭遇的机会或威胁之一般性本质及程度; ②创造充分的缓冲性资源,以便有效回应未预期事件

发生的需要; ③发展并赋予地位给负责推动政策者,使其在心理上承诺“于适当时机,愿意把握机会并弹性地推动政策”

(4)挑战性。指政策目标的制定必须稍高于政府机关现有的能力和资源,但又不能脱离现实。日标具有挑战性,就可以维持组织的活力,以避免组织的衰退,但目标的挑战性如过高而难以实现,则会导致失败。因此,日标虽然应具有挑战性但却不能好高鹜远而无法达成。

(5)协调性。指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使达成政策目标间的各政策手段形成网路而相互协调。除此之外,各单位的信息交换及外部回馈的影响均应加以考虑,设计者应建立内部与外部的沟通网路,以加速信息的交流,促进协调和灵活。周全而快速的协调是政策执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6)一致性。有三种一致性是政策设计者所不能忽略的:①目标和目的的一致性及目的与行动的一致性; ②目标内在的一致性,即一项政策所包含的日标不能相互冲突; ③政策外在的一致性,即政策不能与经济、社会等政策相冲突。

10.分析公共部门服务绩效的一般评估指标。

【答案】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最核心的环节莫过于绩效评估,而绩效评估最困难者莫过于确立衡量的指标体系。

(1)从理论上讲,建构绩效指标,可以使用一个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模式:①输入,包括提高服务所需的资源,如人员、物力、财政; ②过程,包括传送服务的路途; ③输出,即组织活动或提供的服务; ④结果,是指每一个产出或服务所产生的影响。

(2)政府绩效的一般评估指标

①经济

在评估一组织的绩效时,首要的间题便是:“某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 是小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 ”这是经济这一指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经济指标是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经济指标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以及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即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经济指标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②效率

a. 效率要回答的问题是:“机关或组织在既定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目、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如医院可以计算病人求诊人数; 图书馆可以衡量借书册数; 大学可以用学生接触老师的时数衡量其成果。因此,效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加以表达与比较。

b. 效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它是指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另一类是配置效率,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也就是讲,在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种种项目中,如国防、社会福利、教育、健康等,其预算配置比例是否符合民众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