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739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自力更生是指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前提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靠对外剥削和掠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不能完全依靠外国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才能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中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和广大幅员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1)对外开放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时,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并且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进一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 离开本国人民的努力,一味依赖外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有必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还必须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使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经济联系,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地依靠外力,是十分有害的。只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 简述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案】(1)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使生产出的产品对社会福利最大化。效率表现在三方面:生产以前要素的配置、生产之中要素的使用以及生产之后要素报酬的分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尽管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中的要素配置和使用上,但

决定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是要素的价格,而要素的价格即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这必须由分配来决定,因此分配对效率的影响意义极大。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要求分配是市场导向的分配,并且只有市场导向的分配才能保证市场的效率。

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市场决定的分配是以个人拥有要素的多少以及这种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致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使社会的收入分配趋于平等。

(2)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相互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也有对立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①经济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公平问题是在经济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在经济效率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社会中,不存在社会公平与否的问题。不仅社会公平问题的产生以一定的经济效率为前提,而且经济效率可以使社会公平建立在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也要以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就是达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这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想象的。

②社会公平也会促进经济效率。一般来说,社会公平有利于减少人们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③要进一步分析社会公平对经济效率到底起促进或是阻碍作用,关键在于对社会公平程度的把握。具体地说,如果出现极度的不公平,就会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这是因为,当社会存在着极度的不公平,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不平等现象,就必然削弱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甚至可能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如果绝对的公平,也同样会影响经济效率。一般来讲,只有适度的社会公平,才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局。

④分配中的效率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因此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效率,就必须给生产要素所有者即供给者以相应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他们的收入。而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占有的资本、土地等要素多些,有的人则少些甚至完全不占有; 有的人的劳动力强些,有的人则差些。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则人们的收入必然有差别。如果取消或缩小这种差别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则必然损害效率。

3. 什么是生产价格? 为什么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答案】(1)生产价格是指等量资本能够提供等量利润的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当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时,商品价值便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

(2)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市场价格就不再是以商品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

为中心,而上下波动。当然,这并不是说价值规律不起作用了,只是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的形成依然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生产价格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化和部门之间的竞争状况。

①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有些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②从各个部门来看,虽然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所以,就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按价值出售。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这里必须指出,利润率的平均化,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不再存在价值这个范畴了。事实上,利润率的平均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不断的经济运动过程,它们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商品价值不断变动中,而不断地平均化,不断地转化的。部门间的竞争是以部门内的竞争为基础的。先是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各资本家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引起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形成新的市场价值,新的利润率差别。在这个基础上,又必然重新展开部门间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再次平均化,形成新的平均利润率,从而使新的市场价值再次转化为新的生产价格。如此反复而已。

二、论述题

4. 为了有效解决代理问题,企业制度如何创新? 并请对比美国、日本、德国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特点,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如何创新?

【答案】(1)为了有效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代理问题,企业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建立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 二是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 三是让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发挥作用; 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是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2)各国公司在实际中根据各自的股权结构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解决代理问题的制度安排。美、日、德等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相关制度安排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被称为单层委员会制,公司不设监事会,治理机构只是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构成。由于美国股权分散,因而股东在股票市场用所谓的“用脚投票”(即公司股价的波动)机制,及其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所产生的压力,在约束核心管理层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对应,对核心管理层的高酬金激励(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长期激励计划的实施)在解决代理问题中也起重要作用。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的架构介于美国和德国模式之间。除了同样设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以外,与董事会平行设立了一个监察机构。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及其法人持股占有很大比重,商业银行与公司之问的关系较美国的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日本的主银行制)。在日本,不仅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而且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