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美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2. 审美活动

【答案】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十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 自然美

【答案】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二、简答题

4. 丑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答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从19世纪开始,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家还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他们都发现,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引起优美和崇高的体验的东西,而且也有引起丑的体验的东西。

(2)19世纪以来,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观察和显现各种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5. 简述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答案】(1)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①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

②美感功利性的来源: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③美感功利性是在非功利性后面潜伏着的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是由事物的实用性发展而来的,某种事物一旦获得审美价值之后,人们可以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而去获得这一事物,而忘掉这事物的价值的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这也只是说明美感的功利性是潜伏的,蕴含在愉悦性之中。

④美感的社会功利内容集中地表现在它的物化形态的艺术上

美感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喜悦,使人身心得到更好的娱乐和休息,而且就在这种喜悦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和情操,使人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一步激起为美好生活理想和改造环境而积极奋斗的热情,从而潜伏着更深广的社会功利内容。

⑤美感虽没有实用功利,但绝不是与功利无关,更不是与功利对立,而是在美感的愉悦、爱好、兴趣里蕴藏着、潜伏着巨大的精神上的功利。

(2)美感的功利性与实用的功利性的区别

①美感的功利性是潜伏着的,它不同于个人的实用功利。美感不是一种物质欲望,而是精神上的享受,是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从而陶冶性情,提高思想境界。

②个人的实用功利是外在的,是一切物质或财富的满足,是一种感官的需要或生活欲望的满足。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的欲望占有和消耗。美感的功利性小是物质的需要和占有,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满足和享受。

③个人实用功利要受感官的需要、物质的占有和消耗的制约,是不自由的; 美感没有个人欲望,不受物质利益的束缚和制约,审美愉快的功利性是无私的和自由的。

(3)美感的功利性与道德的功利性的区别

①道德感的功利性是引起实践活动或被实践需要所感染。

②美感是一种欣赏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引起实践活动和被实践活动所感染,人们只是在欣赏的态度中得到审美愉悦和美感享受,它的功利性是潜在的。

③美感的功利性的特点

美感的功利性在于它不是直接的、外露的,而是潜在的,它消融于审美愉悦、爱好、兴趣之中。

(4)康德将美感与功利性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

①具体观点:康德把美感与功利性绝对对立起来,认为美感是没有任何功利或超脱了任何功利关系的快感。康德就曾断言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②评价:康德对美感的分析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把美感与功利完全割裂开来则是片面的。他不懂得在美感愉悦、爱好和兴趣中蕴含着、沉淀着功利的内容。

6. 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答案】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1)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智是指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的理性认识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是有机体生物的需

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后者是主体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体验。

理智与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活跃在艺术创作创造活动中,对同一创作过程起作用。

(2)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过度理智遏制了情感的表达; 过多的情感抒发又显得不够理智。情感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而理智隐含在通篇的措辞中。理智让艺术作品有内涵,也使文章无新意。情感使文章有生命,也使文章落入俗套。偏向情感则像发牢骚,偏向理智则不切实际无个性。既是创作就不必反复强调前人总结过的,既是艺术作品就不可如写评论,将强烈的情感用委婉的表达,是考验对艺术手法的融会贯通,如适当的讽刺既不失情感,也不失理智。理智是条件,情感是血肉,虽遏制却要做到相辅相成。

因此,艺术创作中要做到合情合理,才会情理交融,从而创作出最完美的艺术境界。

(3)情感与理智关系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以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异同为例,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与理智也表现出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①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 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②中国绘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

③中国绘画的审美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实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的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总之,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情感投射,但是过分地注重情感投射而孤立理智的参与,艺术创作都是残缺的、不完满的。

7. 简述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答案】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是:

(1)《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人性改造的重大课题并试图通过美育的途径实现人性的改造,构建了完备而系统的美育理论体系。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

(2)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解放的自由,它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而走向人性之完整。

(3)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在于其是沟通感性与理性、知识与道德、自然与人文的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