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645社会学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 ③发展社会化; ④逆向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2.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3. 初级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集合行为?

【答案】(1)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

(2)集合行为特征

①集合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无组织性,这使它与制度行为或组织行为区分开来。

②集合行为的第二个特征是不稳定性。集合行为是在骤然间爆发的,来无踪、去无影,一哄而起、转眼即逝,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

③集合行为的第三个特征是非常规性。集合行为展现的就是日常生活出轨的一面,它异乎寻常,无法预料,也难以确定。

④集合行为的第四个特征是易受暗示性。集合行为的产生通常是自发的,即使有些集合行为可能源于某些人的挑动,但绝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接受了明确的行为指令,而是接受了人群的情绪所传达的暗示。

6. 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答案】城乡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

(1)优势发展的原则。中国地大物博,一个地区总有自己的自然资源、人文地理、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只有寻求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城乡社区,这种发展才能持久。

(2)整体发展的原则。即要对城乡发展通盘规划,使城乡社区有机地匹配组合,发挥出比它们各自简单地相加更高的社会效益。

(3)互益发展的原则。一个城乡社区的发展一般应以增益其他社区为前提。如一个新城市的建立,就要考虑它对于周围乡村发展的利弊。

(4)地区平衡发展的原则。城乡发展应当在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与人口等方面力求平衡和协调。此问题是与城市布局理论密切相关的。

7. 性与性别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社会学家认为,“性”(sex )和“性别”(gender )是两个易于混淆的概念。

(1)“性”代表丁人的自然属性,是生理上的;

(2)“性别”的重点并不在于其生理意义,它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因素决定的。

(3)吉登斯的观点

①性这一术语指称男人和女人身体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差异;

②性别则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间在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社会建构相关。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男人和女人的许多差异并非是生物学的。性别即是社会学所讨论的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人们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文化形成的男女有别的社会期望、角色分工及行为规范。

三、论述题

8. 试比较经济改革前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特点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1)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的结构特点

①属于一种政治性分层

改革前我国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各个不同阶层均被赋予不同政治色彩。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方式通常也取决于政治性因素,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距离决定着人们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和数量。政治运动和政策目标的变化是推动社会分层结构变动的主要动力。

②原有的分层是一种权力化分层

“再分配”体制下,行政权力决定着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行政权力按照级别被层层赋予各个单位,虽然各个单位的性质、类别可能完全不同,但均能还原于行政级别,因而

在权力维度上具有可比性。每个社会成员所属单位的级别大体确定了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位置。

③原有社会分层是一种身份制分层

身份指的是依靠某种先赋方式或某种特权所获得的地位,通常是不可更改的。不同身份的人在分配社会资源和生活机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难以跨越的。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两个重大的社会转变过程:①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 ②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时并进,形成相互推动的趋势,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3)这种分层变化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内生性需要

虽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国分层结构的变化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一个社会所选择的社会分层结构是它自身所需要的。

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来看,社会分层是以经济地位来进行初级界定的; 帕累托的精英理论更是强调精英阶层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在改革开放以前并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并运用,这主要表现为“社会”含义的窄化使得公共空间的不断缩小,最后国家与社会的边界重合,对私人领域的侵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使得国家的控制力下达到了每一个人,导致了国家经济社会的不良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