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社会学概论(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一争。③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小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点。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2. 反向社会化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 )
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4.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时发生的,
,即用不符合社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
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
失范。
5.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6. 社会角色
【答案】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7.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小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8. 公民社会
【答案】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社会。
9.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10.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二、简答题
11.谣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它一般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答案】(1)传言和谣言的特征
传言和谣言是指在大众中传播的关于某人或某事的缺乏根据、小够准确的消息。传言一般是无意讹传的消息,而谣言则是故意捏造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查清消息的最初来源,因此难以有效地将两者区分开来。
①传言和谣言具有似真性。人们之所以信谣传谣或对这些信息将信将疑,一个关键之处就在于它们听起来是有一定根据的,似乎是真实可靠的。
②传言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某些敏感事情有紧密的关联。
③传言和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的关联。凡是信息公开程度很低、新闻媒体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都是传言和谣言的多发之地。
④传言和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人们的好奇心理使传言和谣言一旦出现便传播迅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而辩诬和辟谣则因为人们的逆反心理而比较难奏效。尤其是在一个政府公信力很低的社会,政府的辟谣时常会出现越描越黑的情况。
⑤传言和谣言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传言和谣言既是某些无根据信息的传播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在这些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对之进行加工、改造、补充和丰富,经过若干环节以后,最初的传言和谣言很可能变得面目全非了。
(2)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
①磨尖
磨尖即接受者再传播时往往会对原来的信息断章取义,留下符合自己口味和兴趣的东西,或只记住了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东西,而舍弃或遗忘了其他东西。
②削平
削平即再传者会把他认为的信息中的不合情理或不够动听之处削去,重新安排某些情节,增添其故事性、新闻性和趣味性,这样既便于传播,也容易使传播者为人所关注。
③同化
同化即再传者多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信息添油加醋、添枝加叶,从而使这些信息带有更多传播者个人的色彩。
传言和谣言的终结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由于很快出现了有力的事实肯定或否定了传言和谣言的内容,得到证实的传闻就进入了正式的传播渠道,而被否定的传闻则立即寿终正寝。另一种方式是传言或谣言在长期得不到事实证明或否定后自行消失。
12.导致社会设置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设置被人们称为设置安排,它规定人们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