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目标
【答案】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期间想达到的最终成果。一个完整的目标,首先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其次,目标应当是可以度量的,通常可以用一个或者是一组数量指标来表示。
日标的特点:①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层级体系; ②组织的日标要构成一个有机的网络; ③目标是多样的。
目标一旦明确,管理人员就必须完成两项工作:①通过计划工作将目标分解; ②协调统一,使企业组织的各种愿望尽可能地与所明确的目标统一起来。
目标的性质:①目标的层次性; ②目标网络; ③目标的多样性; ④目标的可考核性; ⑤目标的可接受性; ⑥日标的挑战性:⑦目标的信息反馈性。
2. 同期控制
【答案】同期控制又称现场控制,是一种同步的、适时的控制,即通过对计划执行过程的直接检查和监督,随时检查和纠正实际与计划的偏差。其优点是: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就马上予以纠正,保证本次活动尽可能的少发生偏差,改进本次而非下一次活动的质量。其缺点是: ①同期控制的效率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等的制约,不可能都采取同期控制;
②同期控制的应用范围较窄。对生产工作容易进行同期控制,而对那些问题难以辨别、成果难以衡量的工作,如科研、管理工作等,几乎无法进行现场控制;
③同期控制容易在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心理卜的对立,容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领导力格理论
【答案】领导方格理论是美国行为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倡导的用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领导方式有多种,或者以生产为中心,或者以人为中心,或者以X 理论为依据强调监督,或者以Y 理论为依据强调信任与激励。该理论设计了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从而生成了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4. 双向沟通
【答案】双向沟通是指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在双向沟通中,发送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的位置不断交换,且发送者是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信息发出以后还需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必要时双力可进行多次重复商谈,直到双方共同明确和满意为止,如交谈、协
商等。双向沟通中的优点是沟通信息准确性较高,接受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产生平等感和参与感,增加自信心和责任心,有助于建立双方的感情。但是由于与问题无关的信息较易进入沟通过程,双向沟通的噪音比单向沟通要大得多,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需要更多的时间。
5. 决策
【答案】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其含义包括: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既可以是单个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多个管理者组成的集体或小组);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决策遵循满意原则,其依据是信息。
二、简答题
6. 管理职能理论与管理角色理论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管理职能理论首先由法约尔提出,他用一套综合的职能来描述管理者的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古利克的进1步推动,后者为经理们提出了管理七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职能论的主张者们认为:“那些对经营者有深入了解的人可以从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任何一个总经理的每一种重要的活动。”
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认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管理角色,同时他又把这10种角色进一步组合成三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其中,人际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员,信息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管理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种观点依然有很多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管理者可能职务和所承担的职能不同,但无论承担何种职能,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车间主任、总经理、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经理人,都可以用}一种角色来描述。
(2)不同的管理者承担的管理工作确实存在着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排斥共同角色和共同特点。同样,扮演着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下,也可能承担不同的工作,发挥着不同的职能。
(3)管理职能理论和管理角色理论两者并不矛盾,侧重点不同,但阐述管理的实质却相同,两者是相互交义的。
7. 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答案】沟通是借助‘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和/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每个企业都由数人、数十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组成,企业每天的活动也由许许多多的具体的工作所构成,由于各个体的地位、利益和能力的不同,他们对企业目标的理解、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同,
这就使得各个体的目标有可能偏离企业的总体目标,甚至完全背道而驰,如何保证上下一心,完成企业的总目标。这需要互相交流意见,统一思想认识,自觉地协调各个体的工作活动,以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和谐结合。
(2)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一个领导者不管他有多么高超的领导艺术,有多么灵验的管理方法,他都必须将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告诉下属,并且了解下属的想法。领导环境理论认为,领导者就是了解下属的愿望并为此而采取行动,为满足这些愿望而拟订与实施各种方案的人,而下属就是从领导者身上看到能实现自己愿望或目的的人。而这些“目的”的“看到”或“了解”都需要沟通这个基本工具和途径。
(3)沟通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企业必然要和顾客、政府、公众和竞争者等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它必须按照顾客的要求调整产品结构,遵守政府的法规法令,担负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获得适用且廉价的原材料,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和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由于外部环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企业为了生存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与外界保持持久的沟通,以便把握住成功的机会,避兔失败的可能。
8.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1997年做的一次大型调查中显示(《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P. 123),
86. 2%的企业经营者们认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好的领导班子”(“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
50. 7%“强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为32.2% )。何谓领导班子? “好的领导班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领导班子是指一个组织的领导集体。
一个具有合理结构的领导班子,不仅能使每个成员人尽其才,做好各自的工作,而且能通过有效的组合,发挥巨大的集体力量。“好的领导班子”需具备下列的基本要求:
(1)合理的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指在领导集体中各成员按年龄分布和组合的状况。一个领导集体中应有一个合理的老、中、青比例,有一个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平均年龄界限。合理的年龄结构有利于各年龄段的领导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最佳效能,有利于领导集体实现正常的新陈代谢,保证领导力量的有序交替,从而保持领导活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合理的知识结构。领导集体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由不同知识特长和不同专长的领导者组成的最佳的立体知识结构。在现代企业中,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被采用,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为了使企业获得生存,求得发展,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3)互补的能力结构。领导的效能不仅与领导者的知识有关,而且与他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管理好一个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指挥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企业领导班子中应包括不同能力类型的人物,既要有思想家,义要有组织家,还要有实干家,这样才能形成最优的能力结构,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4)合理的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是指在领导班子中各位成员的配备应由各种专门的人才组成,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结构,从总体上强化这个班子的专业力量。在现代企业里,因此,领导干部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