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内部复习题3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答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台创办于1940年,呼号是XNCR , 1943年由于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暂停播音,抗战胜利后恢复。广播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权威报刊重要文章、国内外新闻、音乐、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空中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把声音播送到了国统区。在抗战时期,对口军广播在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广播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抗战》

【答案】《抗战》创刊于1937年8月19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抗战》除出版三日刊外,还同时出版《抗战画报》,六天一期。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

该刊内容主要有政论、书评和战地通讯等。冯玉祥将军称赞该刊“内容丰富切实,而眼光尤为正确远大,诚为今日抗战中之指针。”《抗战》也发扬了邹韬奋所办报纸的优良传统,很注意和读者联系,经常发表读者的意见,邹韬奋亲自答复读者的问题,很受欢迎。

3. 《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4. 中国电视公司

【答案】中国电视公司全名为“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视”,英文缩写CTV ,于1968年正式成立。该公司由中国广播公司投资50%,台湾地区各民营电台共同投资28%,工商文化界人士投资22%共同创办经营。公司成立之初,租用中广公司新建的广播电视大厦,1969年10月正式播出。1986年9月,中视迁入南港中视自建的电视大厦。该大厦为台湾地区设备最完善的

第 1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