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郑州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4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选择性理解

【答案】选择性理解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所作的不同的解释和评论。受众同传播者可能在文化背景与阅听环境、情绪、态度、动机和经验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受众之间也同样有类似的不同。受众在理解的过程中,往往要加入许多个人的心理因素。这些共同导致受众的选择性理解。

2.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行动的念头。它是激励和推动人去行为以达到目的的内在原因,即活动的动因。它引导人们投身某项活动,激发某种行为,规定行为的方向。动机是基十需要而产生的。当人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动机以模糊形态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这时就成为意向。意向由于需要较弱,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意向转化为愿望,愿塑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就可能成为行为的动机,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

一切动机性行为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动因,都是由动机而激发而形成行为; 二是有目标,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

人的任何行动无不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目的,就是期望达到的成果和结果。总之,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动因,但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只有需要指向特定的目标,并且具备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时,动机才能形成,才会具备激发人的行为的动力,即当和谛要相适应的客观条件出现时,愿望、需要才能成为行动的动机。换言之,形成动机必须同时具备内在条件(需要、欲望)和客观条件(诱因、刺激)。内在条件又包括感到缺乏和期待满足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既有不足之感,又有求足之愿,两者构成需要心理,即个体感到缺乏某种东西又期待满足的心理状态。

3. 人的需要表现的五个层次

【答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人的需要,表现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如衣、食、住、行; (2)安全需要,如入身安全、职业安全; (3)社交需要,如友谊、情感、归属; (4)心理需要,如自尊、尊重、权威、地位; (5)自我实现需要,如胜任感、成就感。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