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713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认为学业求助是缺乏能力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构成威胁的学生,其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是( )
A. 掌握目标
B. 学习目标
C. 任务日标
D. 表现目标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中的目标定向理论的掌握程度。通常,在教育实践中,当儿童面对学业的失败和困难时,通常有有两种反应,一种表现出无助取向,把困难视为失败,看做自己能力低下的表现; 另一种,表现出进取取向,进取者则把困难视作暂时的挫折和进一步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将难题看做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解决的挑战,德韦克发现,这是因为这两类儿童有着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积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是掌握目标定向,叫做学习目标定向,任务卷入目标定向。消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是成绩目标定向,也叫做自我卷入目标定向。由此可见,ABC 是同样的意思,是积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这道题说的是消极取向的孩子,所以,应该选择D 。
2. 下列教育家中,谁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 )
A. 董仲舒
B. 李斯
C. 公孙弘
D. 王充
【答案】D
3. 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杨贤江
D. 徐特立
【答案】B
4. 赫尔巴特教育过程分别为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三个部分,即( )
A. 统觉,教学和训育
B. 兴趣,教学和训育
C. 联想,教学和训育
D. 管理,教学和训育
【答案】D
5. 按照关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 )。
A. 生活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B. 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C. 隐性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
D. 隐性的课程和生活的课程
【答案】B
【解析】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也是五种不同的类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指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v 一划和教材等。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问卷,与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识别这种课程。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不同的课程内容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因此,答案选B 。观察课程分类和课程概念,好多次考试中都有涉及。
6. 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会批准成立的指导日本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是( )。
A. 临时教育审议会
B. 中央教育审议会
C. 终身教育审议会
D. 地方教育审议会
【答案】A
,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解析】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
,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从1984年至1987
年提出了多次咨询报告。
7.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是( )
A. 梁启超
B. 康有为
C. 张之洞
D. 严复
【答案】A
8.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 )
A.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 培养学生区别事实与假设的能力
C. 培养学生运用特定信息检验假设一致性的能力
D. 培养学生领会一个段落中各种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答案】A
【解析】教学目标是一种预期的教学成果,应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当实现的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布卢姆倡导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旨在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的指导。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只个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水平。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与其它教育活动一样,都有着明确的目标进而追求某种结果,而不是盲目、无意识的活动。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基本要求,与其他选项相比较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目标并不明确,分类不明显。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 内部动机
B. 外部动机
C. 社会交往动机
D. 自我提高动机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学习动机的分类的考查。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可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其中,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提高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学生的好学和乐学等认知动机。另外,学习动机还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分成: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 第三种,就是奥苏贝尔将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因自己的学业而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