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2. 笺

【答案】笺是从汉人郑玄开始的古书注解的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前人所作的注演变到汉代,出现了阅读障碍,不能理解,所以就出现对注作简单注解的笺。如现今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3.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4.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5.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

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6.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7. 拗救

【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8. 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9.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答案】乏:物质财富短缺。

10.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答案】“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一个分句的主谓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11.诛三父等而夷三族。(《史记·秦本纪》)

【答案】夷:诛杀,消灭。

12.對日:“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封贼,非子而谁? ”

【答案】(1)亡:逃亡。

(2)竟:国境,边境,后来写作“境”

三、简答题

13.什麽称为韻腳字? 《詩經》在押韻方式(即韻例)上有哪些特點?

【答案】(1)韵脚字

韵脚字是每一句诗中同样的位置上互相押韵(韵是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的字,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称为韵脚。

(2)《诗经》的韵例特点

①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例如《静女》全诗。

②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的两类。例如《静女》第一章一韵到底,

第二章“娈”和“管”押韵,“炜”和“美”押韵,换了一次韵。

③根据韵脚相互的距离进行压韵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诗经》押韵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例如《静女》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里常见的押韵方式,例如《关雎》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押韵方式,就是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如《静女》的第一章才是首句入韵而后偶句押韵的。

c. 交韵。这是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例如《静女》第三章的第一句“荑”和第三句“美”押韵,第二句“异”和第四句“贻”押韵。